據悉,軟件外包是軟件產業的生產與貿易業務之一,已經成為國際軟件市場分工的一種重要方式。目前,全球軟件外包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2萬億美元以上。 CNSPHOTO提供。日前,在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工作會議上,商務部部長助理王超和外資司司長李志群均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服務外包業面臨著一個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作為我國服務外包的主導產業,軟件外包業有望在這個經濟嚴冬演一場絕地反擊戰。
危機:金融風暴下的擴張之痛
服務外包是指企業以外部專業服務商的知識勞動力,來完成原來由企業內部完成的部分工作,企業則將資源集中在最能產生價值的核心領域。服務外包也是繼制造業之后,全球出現的以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業和研發環節轉移為特征的世界經濟新一輪產業轉移趨勢,其中尤其以IT軟件外包服務業為代表。
目前,服務外包已成為跨國公司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全球一千強企業中,已有95%制定了離岸服務外包戰略。據權威調查,去年全球范圍內技術和相關服務的支出大約為1.7萬億美元,其中服務外包業務超過1.2萬億美元。
軟件外包產業是全球服務外包轉移的重點領域。我國的軟件外包產業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盡管起步較晚,但一直呈高速增長態勢。今年上半年,國際數據公司(IDG)發布分析報告認為,2007年中國離岸軟件外包市場規模已達19.7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42.4%。同時IDC預計,到2012年該市場規模將達到89.5億美元,5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5.3%。
據統計,目前,我國從事軟件外包的企業已經超過3000家。快速擴張的軟件外包產業一方面刺激了行業競爭的加劇,另一方面也迫使眾多企業為了維持市場份額,不得不以廉價的服務蠶食低端市場。
去年以來,受人民幣升值、新勞動法實施等影響,中國軟件外包企業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的趨勢已經出現,而今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更是令軟件外包產業雪上加霜。面對日趨嚴峻的市場形勢,國內眾多軟件外包企業領航者們感到擔憂。
海輝軟件集團董事長孫振耀日前預測,中國現有的3000多家軟件服務外包企業,在未來5年內,也許會變成30家。
“過去兩三年,國內軟件外包企業幾乎是以一種爆炸式的方式增長,很多國內外包公司去談客戶時,對方還沒想好是否做,就趕緊拿了過來,導致最終企業還需要再花大量時間去培育客戶,大大增加了服務成本,根本無利潤可言。”國內最大的民營軟件外包企業博彥科技集團總裁王斌說出了行業之患。
而中軟國際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對歐美外包業務的副總裁孫秀芳則更直接地認為,“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一批中小軟件外包服務公司必然要死掉。”
有關研究數據顯示,人民幣每升值1%,軟件出口業的利潤將降低0.7 個百分點。而自2005 年7 月至2008 年7月,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字顯示,三年內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已突破了20%。這對于作為成本按人民幣計價、收入按美元計價的軟件服務外包業來說,人民幣升值直接促使企業利潤嚴重縮水。去年中國軟件外包服務市場的增長率從2006年的55%降低到40%。今年第一季度,中國軟件外包市場同比增長25%,環比下降8%。
中國軟件外包服務產業正面臨著生存的嚴冬。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影響,行業的利潤正在急劇縮減,另一方面,軟件外包企業的增長速度卻有增無減。雖然整個行業的總體實力在上升,但卻不利于品牌的扶植。今年4月,在微軟美國總部舉辦的“中國商務交流日”上,微軟與中國本土外包合作伙伴對話時就曾談到,中國有很強的軟件外包實力,但因為缺乏品牌,讓很多跨國公司發出外包業務時首先想到的是印度而不是中國。
然而,令國內眾多軟件外包企業缺失“底氣”的遠不止這些,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行業人才的匱乏。軟件行業是一個對人才依賴性比較強的產業,當前,人才緊缺與人才結構不合理已成為影響我國軟件外包服務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做大事,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合適和能干的人”,在業內,以“融人”理念而著稱的王斌認為,整個軟件外包產業對人才急劇渴求,“融人勝于融資”。
逆勢:中國軟件外包業亟待升級
一直以來,中國軟件外包的主要市場是日本,而事實上,歐美等國家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外包市場。與全球軟件外包老牌國家印度相比,中國軟件外包企業缺乏全球市場拓展能力,另外,業務模式和人才隊伍以及中西方文化差異,都造成了中國軟件外包企業全球化布局的障礙。
王斌認為,當前我國軟件外包企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升級在產業中的價值鏈,如何提供更高端的服務。另外,高端人才的短缺和缺乏信息安全法律一直是困擾整個行業的問題。高級項目管理人員的短缺使企業難以承接價值鏈高端的訂單;與此同時,在信息安全和知識產權方面,中國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法律保護,這也使企業喪失了許多寶貴的機會。另外,產權和股權交易機制的不完善也一定程度上放緩了中國企業擴充規模的腳步。
印度、愛爾蘭、馬來西亞等老牌軟件外包產業國家歷經數十年發展,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市場機制。僅印度一個國家,就占據著全球軟件外包市場70%的份額。在中國軟件外包業的發展道路上,絕大多數行業拓荒者如華為、博彥科技等企業都曾深入印度學習,試圖復制印度的成功模式,但最終卻無一例外地無法直接將之成功之道“拿來”所用,這與兩國不同的國情息息相關。
雖然產業面臨重重危機,而且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巨大,但并不意味著中國軟件外包行業從此衰落。事實上,此前在各類產業研討會上,國家相關產業部門已發出信號,低迷的市場經濟雖然對于中國的軟件外包產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整體上講,這也是一個促進產業升級的新機遇。
微軟是中國外包軟件市場最大的離岸發包企業。目前,微軟每年在中國市場的發包量已經從1995年的幾萬美元急劇上升到2億美元。就低迷的經濟形勢對中國軟件外包產業的影響,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博士認為,經濟的不景氣令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更加“謹慎”,開始審視內部的問題,使得整個產業更注重效率和效益,加速了企業內部和行業的淘汰升級。另外,張亞勤表示,受經濟壓力的影響,國際眾多軟件企業開始把業務外包作為節省開支的重要手段。以微軟為例,今后面向中國的外包業務將以兩位數的增長率增加。因此,對于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來說,當前正面臨著巨大的市場機會。
正如張亞勤對中國軟件外包行業的看法,中國在軟件外包所顯示出的整體實力也已引起了印度的重視,并開始將中國視為頭號對手。對于中國的軟件外包業而言,雖然起步遲、基礎薄弱,但國內市場的IT服務需求量巨大,如何合理地釋放國內需求,使之轉化為外包服務,企業需要下功夫,同時國家也應該加大扶持力度,促使整個產業更快、更健康的發展。另外,服務外包業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不長,但“后起跑”的優勢在于可以利用最先進的技術,用創新的方式來發展,借鑒印度等國的發展趨勢,“后來者”可以少走一些彎路,也能走出有差異化的“中國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金融危機雖然對中國軟件外包服務產業造成了一定影響,但相比于印度等國家來說,中國受沖擊程度遠不如印度等國家強烈。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稱,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他感覺到來自歐美的高端外包需求已經減少,尤其是歐美銀行業的服務外包訂單。但這些高端領域恰恰是目前中國外包企業所接訂單比較少的,因此相應來說,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軟件外包業的影響遠小于對印度等國家的影響。
根據國際市場慣例,歷史上每次經濟危機之后,都將面臨著市場的井噴式增長。因此,對于中國的軟件外包服務產業來說,當前時期應加快優化結構和業務,順利實現產業的整體升級,以應對國際市場競爭形勢。
產業升級呼喚“中國模式”
盡管中國的軟件外包行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比較小,但種種跡象均表明,軟件外包產業整體面臨洗牌之局已不可避免。
對國內軟件外包服務商們來說,要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從激烈的競爭中勝出也并非易事。美國著名的互聯網及IT調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調查發現,一些國際大宗用戶正在向外包服務提供商施壓,要求降低服務價格。
“中國軟件外包產業應該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從簡單的軟件技術服務轉向價值鏈高端,逐漸形成軟件外包產業的‘中國模式’。”針對用戶的施壓和外部的嚴峻形勢,王斌認為,只有通過具有獨特優勢的“中國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他解釋說,所謂“中國模式”,就是通過整合全球不同地區的資源,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把低端服務做成規模,將服務轉向價值鏈高端的服務模式。“當然,博彥科技自身目前仍在探索階段。”王斌說。
據了解,博彥科技目前已發展出一種一攬子本地化外包服務的新模式,就是博彥作為總承包商,和其他國家的伙伴一起合作,同時為客戶提供35種語言的本地化服務。博彥自己最強的是亞洲解決方案,它能夠提供簡體中文、繁體中文、日文、韓文、泰文、馬來文和印度尼西亞文等諸多亞洲文字的本地化,這是以英文作為官方語言的印度公司做不了的。
王斌認為,目前博彥科技的生產研發基地分布在全球各地,交付中心遍布于國內外各大城市,而他們的人才也來源于全球各個國家,通過整合這些全球性的資源,為國內外各類跨國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務,從而形成“資源來源于全球,服務輸出予全球”的軟件外包新模式,這正是“中國模式”的具體實踐。
IDC高級分析師李榮認為,和國際成熟市場相比,目前中國BPO市場仍然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從供給角度看,大多數中國本土服務商還是以數據處理事務外包為主,能夠處理復雜業務或高端服務的企業仍然鳳毛麟角。
將服務價值從低端鏈轉向到高端鏈,一直是中國軟件外包行業的軟肋和長期以來所要追求的目標,如果能夠成功轉型升級,中國的軟件外包服務將有望迎頭趕上國際前沿水平。盡管當前還存在著種種制約,但中國市場所具備的基礎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邱善勤博士認為,“雖然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動蕩會給服務外包帶來挑戰,但是對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中國來說,更是一種機遇,中國將在服務外包領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