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16 日晚,東軟集團公告顯示,公司擬與大連華信通過合并方式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據光大證券的分析文章指出,如果合并成功,預計東軟集團將占我國軟件外包市場份額的約12%,是第二名的近3 倍。
東軟集團公告稱,為進一步擴大公司國際軟件外包與服務業務領域的規模,提高公司整體競爭能力,促進公司業務快速發展,經本公司與大連華信計算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初步磋商,擬與大連華信通過合并方式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具體方案尚需向相關部門進行政策咨詢及方案論證。
因該事項尚存在不確定性,為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對公司股價造成重大影響,東軟集團申請公司股票自2009 年2 月17 日起停牌。
東軟集團在公告中也表示,計劃于公告發出的30 日內按照《上市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及其他按相關規定,召開董事會審議重大資產重組預案,獨立財務顧問將出具核查意見。公司股票將于公司披露這一預案后恢復交易。不過,如果沒有在這一期限內召開董事會審議預案,東軟股票也將于3 月19 日恢復交易,并且在恢復交易后3 個月內不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截至16日收盤,東軟集團報17.60元,漲0.46%,公司總股本9.44 億股,流動股為2.52億股,該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實現主營收入24.9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03%。大連華信注冊資本1.5 億元人民幣,曾于2008 年4 月擬A 股上市未果。
同樣是中國本土的軟件外包公司,同樣重點在日本市場,同樣重點做ITO業務,同樣將大本營設在大連,同樣位居中國軟件外包前三甲......有著這么多相似的兩家公司,如果合并了,能成功地變為人們期待中的軟件巨無霸嗎?
規模,還是規模
當得知東軟與大連華信合并的消息后,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規模,東軟的15000人和大連華信的5000人加在一起就是20000人,對于中國的軟件業來說,至少從規模上已經能稱得上是航母級的公司了。
規模一直是中國軟件外包業的一個隱痛,沒有規模夠大的公司對于其他行業來說也許不算什么,但對軟件外包來說卻是致命傷。因此,中國一直需要并期盼著航母級公司的出現,至少先在規模上符合條件。東軟和大連華信此舉對整個中國的軟件外包產業來說是種振奮。
然而對于東軟來說,是否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軟件航母,還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首先,與印度公司的規模差距。即便合并后成為兩萬人的公司,東軟依然和印度四大軟件外包公司的規模有相當大的差距。印度的四大軟件外包公司人數均為數萬人,最大的塔塔更是達到了12 萬人。這樣的規模差距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縮短的。
其次,業務的多元。相比于ITO,BPO 業務是外包市場的一個高增值、高利潤的業務。印度軟件外包公司已經在這些年中及時將主流業務轉到了BPO,但中國本土的大多數軟件公司還只是剛剛開始涉足。
據了解,東軟和大連華信雖然目前都開展了BPO 業務,比如呼叫中心、IDC、數據處理等,但做得并不怎么出色。因此,業務模式的多元化對東軟成為真正的軟件“航母”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更何況從市場拓展上看,合并后的公司優勢依然在對日外包,歐美外包對他們來說顯然還是塊不那么好啃的硬骨頭。
最后,大公司一定就有優勢拿到大項目嗎?特別是對于一家15000 人的公司來說,與20000人的規模相比,在是否能拿到項目上就一定有優勢的差異嗎?“我看未必。”一位業內人士說:“如果是一家1 0 0 0 人的公司和一家1 0 0 0 0 人的公司相比,可能會有明顯的拿單上的優勢差異,因為不是在一個量級上。但對于一家1 5 0 0 0 人和一家2 0 0 0 0 人的公司來說,用人數來獲得拿單上的優勢并不明顯。”
可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軟件航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擴大規模只是第一步。
是否互補
此外,一些人也在考量并購的后果,比如并購是否能達到1+1大于2的效果,這其實主要取決于兩家公司業務是否互補。
首先看目標市場。兩家的主要外包市場都是對日外包,據業內人士透露,對日外包市場有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總包和分包模式,中國本土外包軟件公司通常都是從一些日本本土公司手中接二手訂單,因此,其實對日外包一直都受NEC 等日本本土企業牽制。東軟和大連華信都與NEC\NEC軟件、NTT DATA、日立軟件等有長期合作關系,因此從未來開拓客戶、開拓市場的角度看,也許并不能夠帶來多大優勢。
但是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認為,其實雖然都做對日外包,但兩家公司的客戶多為交叉,很少重復。這主要是因為,華信做的是純粹的ITO,而東軟做應用開發更多一些。從這個角度看,或許1+1 至少能等于2。另有消息稱,這次也許是政府在背后促成了整合,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即便有這個可能,但前提首先是兩
家公司你情我愿。
據了解,大連華信一直業務做得非常踏實,利潤率一直保持比較高的水平,應該在同行中是位于前列的。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與大連華信合并至少可以使東軟的業績更好看一些。另一方面,大連華信在上市計劃屢屢受挫的情況下,能借東軟達成曲線上市的目的,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從這兩方面來看,雙方從各自的需要出發,還是能夠互補的。
據知情人士透露,合并后兩家公司還將保持獨立運作,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如此,因此暫時不會對兩家公司現在的業務產生什么影響。
并購潮又起
在過去幾年,軟件外包業曾經掀起過一股并購潮流,特別是2006 年和2007 年更因并購事件頻發而被稱為中國軟件外包行業的并購年。期間,很多中國本土的外包公司如大連海輝、博彥科技、軟通動力、福瑞博德、中軟、文思創新、大展集團、中訊、浪潮等,都先后完成了多起并購,有的公司甚至接連進行過十數起并購。并購對象除了國內企業之外,還涉及日本、美國甚至歐洲的公司。
雖然這些并購的初衷都是為了規模和業務互補,但這些并購的結果都沒有產生一個上萬人的公司,離擴大規模的目標顯然相距甚遠。例如2 0 0 7 年4 月大連海輝收購了美國的一家公司,加上此前在國內完成的幾起并購,公司規模也只達到了2 0 0 0 多人。
進入2009 年,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軟件外包是否也會抓住機會進行產業整合,從而掀起一股新的并購潮呢?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在低迷的經濟背景下,并購的成本更低,這其實也是產業整合的機會,而一些曾經得到過巨額注資的軟件外包公司更可能成為并購的主角。此外,行業內前幾名的合并(而非大吃小)也將成為這一階段并購的重要特征。
中國外包產業破局
東軟和華信的合并是迄今為止中國外包產業最大規模的并購案例,也成為外包產業的標志性事件,通過此次合并中國第一個較大規模的外包企業出現了,而且經過合并重組和大練內功之后,中國外包企業不但將大大增強議價能力,也將改變過去一直徘徊在產業鏈下游的被動格局。
當然,東軟和華信的合并與重組也是無奈之舉,并非只是單純為了擴大企業規模那么簡單。
受環境所迫合并共渡難關
如果說匯率變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讓從事歐美業務的中國外包公司不堪重負的話,那么經濟危機的到來則讓對日外包公司舉步維艱。受經濟危機影響,日本跌入了35 年來最嚴重的經濟下滑期,成為繼美國和歐洲之后的又一個經濟風暴重災區。諸多的電氣企業已近崩潰,除了電氣之外,很多行業都在重組和合并,一些日本公司相繼開始大批量裁員,經濟的動蕩也影響了IT外包,很多外包項目被擱置。
另外,中國的外包公司大都處于產業鏈的底端,高端業務基本被日本當地企業消化和拿走,中國企業一般拿到的是三四手訂單,由于上面的環節太多,其實即使最終客戶本身還在正常運轉,但其中任何一個中間環節出了問題,外包業務都難以為繼。為了節約成本,現在許多日本大企業的軟件部門都在謀求重組和合并,這也導致對日軟件外包在2009 年將會更加困難。
受此影響,合并主角之一的華信,在2008 年第四季度出現了收入衰退跡象,東軟的對日業務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東軟和華信必須改變思路,尋求新的發展空間,而合并之后,不但可以提高議價能力,更重要的是規模擴大是承接大型項目的前提條件,也是向產業鏈高端攀升的必由之路。
因此,近期來看,報團過冬是雙方合并的重要出發點之一。
行業洗牌產業集中度提高
過去的兩三年,國內軟件外包業幾乎是爆炸性的增長,很多外包企業每年不增長80%就感覺不正常,甚至是對不起這個行業。事實上,在過去的快速增長中有很多都是泡沫,因為國內的外包公司到國外去拿項目,很多都沒有想好怎么做,就盲目地將項目承接下來,結果是在項目進行過程中需要反復地和客戶溝通,大大提高了服務成本,到最后導致利潤所剩無幾。
而且快速成長中的中國外包企業,根本無暇顧及企業內部的治理問題,導致很多外包企業內部管理混亂,人才流失嚴重,缺乏長期發展的內在趨動力。經濟危機到來之后,不少外包公司難以支撐企業正常的運營,要么倒閉,要么被收購,此時中國外包產業也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行業洗牌期。
淘汰掉一批企業之后,剩下的企業不得不擴大規模,同時大練內功,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逐漸拉近與印度外包企業之間的差距。我們知道軟件外包是一個相對壟斷的行業,小公司在沒有形成足夠規模之時,無法建立有效的品牌和信任度,也就無法受到客戶的重視和信任,因此外包企業之間不斷進行重組和合并,就成為外包企業擴大規模增加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經濟危機之后,很多企業的估值已經下降,東軟和華信的合并也只是外包產業整合的開始,接下來行業的并購整合可能會更加頻繁。此次兩大中國軟件外包巨頭的合并和重組,意味著中國外包產業的集中度正在提高,而且整個產業也在逐漸走向成熟。
縮小與印度之間的差距
從長遠來看,日本企業在完成對經濟危機的調整后,外包市場將不減反增,而且中國人力成本低,技術資源豐富的特點恰好與日本的高成本,人口老齡化形成互補,因此對日外包前景依然廣闊,只要日本經濟趨于穩定,軟件外包就會迎來下一個高速增長期。
在經濟危機中重組整合擴大規模的中國外包企業,也將逐漸有能力承接大型項目,這樣過去一些很少釋放到中國來的高端業務就有增加的趨勢,因此,先期完成調整的企業就將有更大優勢獲得這些訂單。而且近段時間以來,服務外包市場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不僅高層密集視察相關企業,部分利好政策也加速出臺,發展服務外包業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因而有實力的外包企業經過調整之后必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近來印度外包公司出現的造假和行賄等丑聞,也為中國外包企業順勢而上縮小與印度企業之間的差距提供了機會。前不久,印度第四大外包公司Satyam 董事長拉馬林加·拉賈承認企業存在虛報財務數字和資產的行為,而且之前Satyam也涉嫌向世界銀行員工行賄,這件事使得印度外包業的信譽受到了嚴重打擊,現在已經有一批世界500 強企業取消了給Satyam 等印度公司的訂單,如果中國企業能夠利用這次機會順勢而上,中印在外包領域的實力對比就有可能發生根本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