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全新的科技經濟板塊,正在太湖之濱蓬勃生長。
I—Park、D—Park、K—Park、T—Park、B—Park、S—Park、V—Park……短短兩年間,無錫涌現出了近50家Park園區。這些園區,集聚了無錫品質最高的高新技術企業、最高端的人才團隊,重點打造高端研發、軟件和服務外包、動漫創意設計等新興產業。
2008年底,當經濟形勢寒風刺骨時,無錫各Park內卻依然春光融融:以工業設計為特色的D—Park全年業務總收入達到268.37億元,同比增長28.6%;業內新軍K—Park,原計劃投資15億,最后完成了28億;在無錫市2008年起列入統計的19個Park園區中,有11家年銷售總額超過了10億元,所有Park園區每平方米效益是工業用地的10倍以上。
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有一個精辟的觀點:“城市與城市間的競爭,上一個10年比的是開放型經濟的數量和規模;下一個10年比的將是科技創新行業的能力和水平。”無錫Park經濟正是這種轉型的現實呈現。
從開發區經濟到Park經濟的戰略選擇
不久前,I—Park迎來了花旗、微軟、索尼、東芝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的密集訪問,考察軟件服務外包。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種訪問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發達國家的大企業將剝離部分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其他國家,以降低運營成本,無錫則是他們都感興趣的接單地。而就在2年前,無錫在國際外包業務界還寂寂無名。
在此次全球經濟震蕩中,無錫Park經濟逆市飄紅,目前無錫離岸服務外包列中國城市第二,集成電路設計列中國第三,原創動畫為中國城市第四。
楊衛澤說:“Park即園區,在無錫特指‘三創’載體,即創新創業和創意園區。從開發區經濟到Park經濟,無錫選擇的是一種發展路徑,即經濟的轉型提升,戰略選擇可以歸納為‘四高聯動’和‘三大轉變’,即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端服務業、集聚高層次人才和營造高品質人居環境有機聯動,實現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生產制造向設計創造轉變、資源依賴向科技依托轉變,而Park經濟則是這種轉變的突破口和抓手。”
從開發區經濟到Park經濟,D—Park(無錫〈國家〉工業設計園)的轉型提升很具代表性。D—Park所在的蠡園開發區,土地資源2003年就已用光,而緊鄰太湖的環保壓力又特別大。為突破發展瓶頸,園區依托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的人才優勢,開始發展工業設計。如今的D—Park占地只有13萬平方米,200多家設計企業的年產值卻高達25億元,這里集聚著2000多名本科以上學歷的設計人員,成為工業設計人才的集聚高地。
眼下無錫的諸多Park,已形成了錯位發展態勢。I—Park以軟件和創新創意產業為特色,T—Park主打科技創新和軟件外包,D—Park的工業設計全國領先,B—Park以生物醫藥研發外包為主干,K—Park以總部經濟、教育培訓產業見長……它們的共同點是:園區內沒有廠房,不存在工業污染,都長著一顆優化發展的“芯”。
無錫市副市長方偉說,無錫Park經濟的崛起,代表著增長方式的轉變,其意義不僅在于綠色環保、附加值高、成長性好,更重要的是,它表明無錫正在向世界經濟大舞臺的中心挺進,謀求未來的話語權和決定權。
從“抱孩子”到“養孩子”,科技創新要留下“無錫基因”
雖然從2004年底無錫就開始推動科技創新和服務外包,但一開始有很多人不理解,稱之為“好高騖遠”。
楊衛澤說:“一些人還保持著舊的思維模式,看到林立的煙囪,聽到機器的轟鳴,看到車水馬龍的上下班的人流,心里才踏實。現在的Park環境就像公園和社區,高樓里靜悄悄的,工作也只有鍵盤輕微的嗒嗒聲,他們懷疑:這樣能創造財富嗎?然而事實證明,科技創新和高端服務業是產業優化升級的必由之路。”
“以前我們是拿來主義,直接引進成熟技術,可以比作‘抱孩子’;現在我們有實力了,要引進科技人才,自己孵化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能力投放市場,再把企業做大做強,這就好比經過自由戀愛、結婚,自己養孩子。”楊衛澤說,“我們要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在科技創新中留下‘無錫基因’。這個過程有風險,有周期,但回報也是巨大的,那就是無錫可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下一輪經濟發展贏得主動。”
如今,無錫吸引科技創業領軍人物的“530”、“后530”以及吸引服務外包企業的“123”計劃已成為全市科技創新的發動機。而這些項目,大多落戶在Park園區。
K—Park內中國外包企業20強之一的軟通動力華東大區管會主任李波告訴記者,現在總部在無錫建立了基地,作為全球交付地。當初無錫和另一座城市都是基地備選城市,但總部最終選擇了無錫。事實證明,這種選擇是正確的。
與此同時,無錫把風險投資作為扶持Park經濟的重點。Park經濟的初期就是電腦加人腦,有人才缺資金,為此,政府必須搭建一個風險投資的公共平臺。目前,無錫已經有了政府控股的總量為10億元的創投基金,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網絡、新能源、光機電一體化、醫學及生物工程、新材料和環保等高新技術領域,這些創投企業已有20多家評為高新技術企業,擁有130多項專利。
無錫市現在正醞釀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由政府按一定比例出資,壯大民間創投企業的實力,分擔其投資風險,發揮對社會資本的撬動效應。
有一本策劃書,你就能到Park來創業
一粒種子,在不同的環境下生長,可能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如何給高科技企業營造最佳的生長環境?無錫的Park園區強調的是服務——從硬件、軟件到政策。對高科技人才來說,無錫的Park沒有門檻,你只要有一本策劃書,就能把創業夢想變成現實。
大多數Park園區看起來更像一個高檔社區。記者走進新區的I—Park,不禁驚詫于它的閑適寧靜。這個云集世界500強中100家企業的Park聽不到一聲機器轟鳴,然而它每天卻有數十億資金的吞吐量。
說到服務,I—Park的“掌門人”、無錫國家高新區信息(軟件)產業管理辦公室主任孫海東笑稱,Park是高密度人才集聚區,所以服務必須從“吃住行”做起,最基本的是,園區必須提供入住者在10分鐘之內吃飯、休閑、購物三種選擇。在I—Park,隨便打開哪個水龍頭,24小時都有熱水供應,實現雙回路供電,永不停電。這就是細節,而一個細節往往能決定創業者的去留。
在I—Park,園區的專業服務是世界級水平:千兆光纖到桌面,無線網絡全覆蓋;數據包國際專用通道對接重點客戶,安全迅速;建立華東首家IDC國際數據中心,提供大容量存儲和數據災難備份。同時,政府還有更多的扶持政策:政府和IBM中國研究院共同投資1.2億建孵化平臺,可以為園區企業節約30%開發成本;企業培訓員工由園區補貼,IBM曾獲得每人1萬元的培訓補貼;去年政府直接發放到企業的軟件發展基金達6000萬元;創投基金超過1億,最多的企業拿到4800萬元。
在D—Park,園區提供“零起點”設計中心,有20間工作室。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此創業,可免水電房租費,免費提供電腦軟件,從2006年起,這里已經成功培育出一批潛力企業;園區內有超級計算中心,使工作站一個月的計算量縮短到3天;政府出資興建的IC集成電路測試中心對所有企業開放,資源共享;提供快速成型中心,使工業設計企業擺脫了先做模具再成型的流程;園區設有專利服務中心,知識產權注冊不用去北京,直接通過綠色通道在網上登記……
全心全意地服務,不遺余力地扶持,這也許就是無錫為什么能在短短2年躍居科技創新和服務外包一線城市的奧秘之一。
今年,無錫提出:新增Park面積150萬平方米以上、引進領軍型海外留學生創業團隊150個以上、實現服務外包總額15億美元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要超過475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將超過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