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顧與反思5·12大地震時,四川綿陽鄉鎮中學校長葉志平用自己樸素而又符合科學理性精神的防災意識拯救2300多名學生的事跡再次被人憶起。他的這一舉動不僅是2008年中國災備管理的經典案例,同時讓“災備管理”像春芽一樣開始在中國生長。2009年,從國家層面到企業層面,災備管理更被頻頻提及。
日前,在“2009國際災難恢復與服務外包峰會暨第四屆中國災難恢復行業高層論壇”上,各級政府與災備服務提供商從不同角度出發,關心著同一個問題:當未知卻又客觀存在的災難來臨時,我們的災難備份體制是否已經健全而有效?災難恢復的外包是否將成為一條可行的應用發展道路?
試水“共贏模式”
“目前中國的大多數數據中心不合格。”此次峰會的承辦方——中國最大的災備管理公司GDS(萬國數據)CEO黃偉在峰會間隙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語出驚人。
黃偉表示,中國數據中心的國家標準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建立的,是當時建設部根據機房的需求做的標準,地板承重在500公斤以下,恒溫在23攝氏度,電力冗余也沒有要求。而如今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機構,用戶對數據中心的可用性、可擴展性、建設標準都有了更加嚴苛的要求,隨著設備的耗電密度越來越高,電力、網絡甚至管理的冗余需求越發凸顯,現在使用的大部分數據中心已不堪重負。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建得起或改得起自己的數據中心。一般來說,大型企業建立一個數據中心至少需要2000萬—3000萬美元的投入,而一個集中化的能夠覆蓋某一區域甚至全國應用的數據中心的投資更是在億元級。”四川省信息安全主題專家組組長、成都市信息化辦公室主任劉勇對本報記者說。
據了解,GDS計劃在未來三年新建19個數據中心,累計建設面積30萬平方米,投資預計在36億—40億元人民幣。
為了實現該計劃,黃偉表示GDS將尋求多方面的合作,這種合作不僅僅局限于投資人的資金注入,GDS還制定了“分階段發展,與地方政府信息化共贏”的戰略,GDS將以地方政府為客戶及合作伙伴,在拉動GDS建設的同時,達到GDS、地方政府及GDS客戶群的三贏局面。
實際上,成都正是GDS第一個“三贏”戰略的試驗田,除了承辦此次論壇外,GDS正在成都建立“面向未來的綠色數據中心1.0版”,今年年底即能交付使用,而成都市的一些政府機構及相關部門,已經決定將其數據中心遷入GDS在成都新建的數據中心內。
黃偉表示,GDS將開始拓展除原有金融客戶之外的另一大客戶群體——政府客戶,并通過與政府的良性合作完成GDS未來三年的計劃。
全力爆破六萬方 映汶公路重建決戰沖鋒號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適合國情
“我們整個成都的信息化預算僅2億元左右。”劉勇對記者說,“而災備管理投入資金巨大、專業性強,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的電子政務,都難以獨立自主地完成災難備份中心的建設和運營。所以成都走出了電子政務外包的第一次社會化實踐。”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司處長王娜表示,國家希望能夠建立一套可靠、可信、可控的災難備份全國體制,而商業化的災難備份體系,更加符合“國家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的需求”。
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司尹洪濤處長認為,IT外包、資源外包、災備外包、數據中心管理外包都是可行的,中國已經具備進行災難備份服務外包的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和災難備份外包適合中國國情,自建并不現實。”
如今的GDS正在全國的五個城市管理著8個大規模的數據中心。隨著每年業務收入以100%、客戶合同數以120%的速度遞增,黃偉透露,未來GDS將在全國乃至亞洲范圍內建立超過20個數據中心,并通過建立獨立的專業數據中心管理公司來保證管理水平和運維能力。
“目前,雖然中國用戶災難備份上還是以自建居多,但是仍有23.4%的企業外包了災難備份,到2012年這個比例將上漲到36%,并維持38.9%的年復合增長率。”IDC中國軟件與服務研究部高級研究主管經理韓國華說,目前應用災難備份外包的企業只有4%,有意向全部外包災難備份的企業有10%,而有意向部分外包災難備份的企業則占受調查企業的56%—70%,潛在用戶群預示了龐大的市場需求。
其實,國外早已將災備管理作為對股東、對社會負責任的一項指標。很多企業將公司每年IT投資的15%—20%用于災備管理。“災備管理就像‘柴米油鹽醬醋茶’,是開公司的必備。”黃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