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災備,即災難備援,是指用科學的技術手段和方法,提前建立系統化的數據應急方式,以應對災難的發生。其內容包括數據備份和系統備份、業務連續規劃、人員架構、通信保障、危機公關、災難恢復規劃等。
麥肯錫公司全球董事彭壯壯曾斷言,未來全球服務外包潛在總額將達1.8萬億,其中80%將來自今天還沒有完全掌控的新領域。而災備外包,正是這樣一支新生力量。本報記者夏麗莎
以汶川特大地震為背景,近日在成都舉行的“國際災難恢復與服務外包峰會暨第四屆中國災難恢復行業高層論壇”備受關注。論壇上,一項關于建立“城際災備聯盟”的城際合作提議被擺上了討論席。
這是連續7屆中國國際軟件合作洽談會以來,“災難恢復與服務外包”這一概念首次以單獨的模塊呈現。從幕后走到臺前,災備行業在經歷近10年的培育期后即將迎來蓬勃發展。
行業:從培育期走向發展期
災備行業的發展空間有多大?業內人士提供了一組數據:在國外,70%的企業已將災備業務外包,而國內這個數字只有10%。也就是說,國內90%以上的企業還沒有制定詳細的災備流程或策略。
在萬國數據服務公司高級副總裁吳凱看來,災備系統在國內大規?!叭毕庇袃蓚€原因:一是企業或單位的災備意識不足,二是災備系統本身對硬件和技術的要求都比較高,成本負擔很重。
事實上,以服務外包的形式實現第三方災備管理的災備行業早在2000年左右就在國內出現,其中不乏萬國數據這樣的大型龍頭企業,但由于災備市場不夠成熟,該行業的大部分訂單都來自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及一些高科技制造業企業。政府部門、能源行業、大部分制造業等并沒有真正進入災備行業。“5·12”特大地震激活了災備市場。在近10年的培育期后,中國災備行業開始向快速發展期邁進。
市場:成都大有潛力可挖
去年12月30日,投資16億元的萬國數據成都數據中心在高新區西部園區破土動工。這個總建筑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數據中心預計將于明年下半年投入使用,成為亞洲最大的災難備份中心。
在特大地震后選擇成都建設災備存儲基地,萬國數據有自己的思考:成都具備輻射整個西部的優勢;“西部信息樞紐”建設的啟動為災備基地提供物資保障;經歷8級地震而能安然無恙,更說明在成都投資安全。
更讓這家行業領軍企業看中的,是成都在災備市場中的發展潛力。作為國家信息產業的戰略性和功能性部署區,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走勢強勁,2008年全市有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企業480多家,軟件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僅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就達到全市工業增加值的15%。
“對依附網絡等新系統運行的企業來說,哪怕10分鐘的數據丟失或暫停,損失也是巨大的。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甚至包括終端制造業,對災難數據恢復和業務連續性管理都不同程度存在需求?!痹趨莿P看來,良好的軟件產業基礎將為災備行業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專家:災備不應“單打獨斗”
在論壇召開期間,來自四川、浙江、云南等地的省市機構及專家通過《成都宣言》向全國各城市發出倡議:以成都為災備戰略基地,建立城際災備聯盟,全面提升我國整體災備實力。
多位專家指出,災備行業有其特殊性——無論是政府部門和市場主體都有災備需求,如果僅靠市場層面推動災備基礎設施和災備行業,無法有效形成災備網絡,還有可能產生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從業多年的吳凱深有感觸:“現在很多城市都只建設了同城備份存儲基地,放棄了成本較高的遠程備份基地,這樣根本無法抵御區域性的自然災害,但如果每個城市都建,又會占用大量的土地、廠房等資源。”
因此有專家建議,由國家出面從宏觀上部署建設異地互備的全國性災備體系、建立多層面共協作的災難恢復運行機制,應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