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電子政務市場中的兩大主角:政府和企業也開始變得主動,而這種主動透射出整個市場的成熟。更多的企業開始覬覦其中分得一杯羹,希望最大程度的參與其中;而政府在選擇電子政務實施方案和計劃時,又必須首先考慮到成本的控制、效率的高低。這種電子政務平臺建設的“開放性”需求也恰恰導致了我國電子政務外包模式浮出水面。
外包與內包
“這一趨勢目前還不好做出判斷。”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司長季金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電子政務外包在商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外比較普遍,但中國畢竟有自己獨特的國情,而且電子政務剛剛起步,許多地方還相當不完善。相信隨著商業化程度的提高而會有所變化。”
但在記者深入園區采訪時發現,其實電子政務“外包”、“內包”都不鮮見,他們對電子政務是否應該外包更是各執一詞。
中關村科技園區信息中心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子政務是一個大工程,當然應該通過競標外包給有實力的專業公司來做。原因在于:一是園區沒有那么大的精力來做電子政務;二是外包給其它企業來做效率更高。”
“電子政務沒有必要外包。天津高新區就專門成立了一個計算機公司來負責電子政務建設,只是在建設過程中可能與其它企業合作,部分工作外包給企業來做。”天津高新區信息中心負責人宮書成則給出了截然相反的說法。
但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記者采訪中發現,在園區電子政務建設中,外包的園區大多是信息化建設程度相對較高的園區,比如中關村(000931,股吧)科技園區、西安高新區等都進入電子政務三期。
體制問題?
顯然,選擇外包服務有許多益處。比如:可完全控制項目的預算和時間。產品要求、實施條件、交付方法、交付日期以及開發過程中的重要階段都將在合同中一一規定;可直接選擇您所需要的富有經驗和技巧的IT專家。根據您的需要來使用人力資源,而不用考慮設備支持,將來的人員冗余,以及額外的培訓費用等等。“但這并不表示電子政務外包建設所需的費用會更高。”有關支持電子政務外包的專家稱:“隨著中國商業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外包服務模式必將成為中國電子政務項目實施的主流模式。”
但為何還有相當多的園區選擇內包呢?
有關業內知情人士透露,選擇內包的園區大都是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特別是受舊體制的影響較大;另外就是對外包的風險表示擔憂,開發區協會信息中心有關專家就向記者舉例指出,“天津開發區是先外包,后考慮到風險問題改為自己做。”
最近,經濟學家吳敬璉在一次有關電子政務的研討會上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中國政務的缺點不是工具不先進,關鍵是工作方式、組織方式、體制上存在的問題”。
電子政務外包商機
“西安高新區僅僅在電子政務外包方面就花費了300多萬,因此,這個新興市場將為信息化服務商提供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西安高新區有關負責人向記者如是表示。
而有關業內人士則向記者算了一筆帳:全國目前有上百個開發區上馬電子政務,這還不包括那些尚待啟動的地方開發區,因此,開發區電子政務這個市場至少存在十億商機。
其實,IT業普遍認為,目前整個電子政務存在千億市場商機。這對亮點并不多現的IT界來說,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電子政務帶來的商機讓所有的IT廠商都為之動容,都力爭從中搶得一份羹。但面對這場誘人的盛宴,諸多電子政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們卻一度產生了一種“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困惑:電子政務的突破口在哪里?電子政務如何邁出歷史性的第一步?這成為擺在業界人士面前的一道難題。
鑒于國內電子政務所處的環境,電子政務市場將在縱、橫兩個方向分別有所突破。所謂縱向突破是指在系統內自上而下建設的電子政務項目,如金稅、金盾工程;橫向則是地區性的建設,這主要是指新興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經濟發達地區的電子政務建設,如“數字北京”計劃和數字經濟開發區的建設,這些地區也將成為中國電子政務的突破口。因此,有業內人士指出,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的電子政務會以“開發區型”、“管委會型”為主,而開發區電子政務作為突破口,其外包所蘊含的商機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