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世網27日消息 隨著全國范圍內的產業升級和跨越式發展,“高新區”和“軟件園”可謂遍地開花,但其中一些園區也被質疑為“跟風上馬”—發展高新產業是虛,變相開發房地產是實。而同樣作為新興園區,無錫國家軟件園已經在科技部33個火炬計劃軟件園中排名第五,成為新興科技園區的標桿。它究竟有哪些特色?金融危機背景下,軟件園的現狀如何?近日,計算機世界總編輯孫定走進無錫軟件園,與無錫市新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無錫新區信息產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朱康進行了深入交流。
金融危機給
二線城市帶來機遇
不同于企業化運作的軟件園,無錫軟件園主要由政府主導,并承擔相關的管理職能,對園區內的產業布局有著清晰的定位。
孫定: 請您先介紹一下無錫軟件園的概況。軟件園是如何布局的; 目前主要聚集了哪些產業形態; 新區管委會具體承擔哪些職能?
朱康: 我們現在是一園多區,分為三個部分。其中最大的一個園區主做軟件服務外包業務,規劃面積為150萬平方米; 另一個已建成的15萬平方米的園區集中了文化創意的企業; 還有一個園區主做IC設計。雖然這幾個產業目前占無錫GDP的比重還不大,但發展速度都很快,已經連續4年保持著70%~80%的增長速度,特別是這兩年,增長幾乎是翻番的。
無錫市有清晰的產業布局,對每個園區有定位。我們園區做得比較好的產業是IC設計,這個產業在全國排名第三; 嵌入式軟件也是一大特色,因為無錫有很好的工業基礎; 不過園區內最多的業務還是ITO(信息技術服務外包),BPO(業務流程外包)也在做,但是BPO的量要比ITO小很多。
不過在ODM方面,我們園區還沒有涉及。因為無錫有一個國家工業設計園,做工業設計的公司多聚集在江南大學周邊,這種格局是歷史慢慢地形成的。話說回來,一個園區也不能什么都做。
運作方面,不同于企業化運作的軟件園,無錫軟件園是由政府主導的。在軟件園具體建設過程中,我們還專門成立了無錫軟件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領導由管委會領導兼任; 新區管委會是無錫政府的直屬機構,也承擔引導信息產業發展的相關工作。所以除了園區內部的事務,無錫市的很多信息產業配套服務工作也是由我們牽頭,比如每年的信息產業GDP產值統計、一些產業扶持資金的發放和審核等。
孫定: 金融危機對國內IT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影響,無錫軟件園園內的企業的情況如何?在園區涉及的產業中,哪些方面受到的影響最大?
朱康: 影響肯定是有的,園區里面確實有七八家企業撐不下去,已經搬走了,這些企業主要是做文化創意的。但我們整個園區總共有100多家企業,整體受沖擊還不是很大。
反過來,金融危機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契機。原本對于無錫這種二線城市來說,想引進世界500強、中國100強的大企業是比較難的,因為他們更愿意把總部放在一線城市。但最近我們明顯感覺到了變化。越來越多的大企業愿意搬到我們這里來,因為一線城市的成本太高了,員工工資、辦公場所、日常開銷都比較大,所以這也是我們招商的新機遇。
就產業增速而言,制造業受的沖擊會大一些,但軟件外包、IC設計這些產業都只是增速同比放緩; 對企業來說,即使有金融危機,有些事情還是要做的,比如如果總部人力成本太高,他們就更愿意把一些業務外包給我們這樣的園區來做。
60%入住率是健康運營關鍵
作為政府主導的軟件園,無錫軟件園也面臨嚴峻的競爭環境。軟件園希望利用一系列政策優勢,平穩度過成長期,守住產業機會,以期盡快實現營收平衡。
孫定: 像浦東軟件園那種企業化運作的園區,每年都有很高的利潤,無錫市對我們這個園區有沒有盈利的要求?按照您的預期,無錫軟件園何時能達到營收平衡?
朱康: 園區建設規劃有幾個階段,前期主要是培養一批企業。像我們以前的軟件園,就培養出了尚德太陽能這樣的企業,它發展壯大之后,地稅就留在無錫新區了。除了稅收,園區還有物業費、房租等收入。
園區建立初期,入住率只有30%~40%,根據政策,物業、房租還有減免,加上建設成本,頭一兩年是肯定要虧本的。這是階段性的,大家也都能理解。我們曾做過計算,入住率達到60%以上,園區就能基本達到收支平衡。無錫新區去年12月21日開園,25萬平方米的面積中有16.8萬平方米用于辦公用房,現在目前簽約和預定的比例已經達到了55%。不過由于目前很多企業還在裝修,實現入住的只有十幾家企業,等簽約企業全部入住,我們就能達到平衡了。
孫定: 這么看來,無錫軟件園是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那客觀地講,目前軟件園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呢?
朱康: 我們口號是: “辦法永遠比困難多。”不過困難是客觀存在的,目前主要的困難是招商壓力比較大,招商成本比較高。現在在全國,尤其是長三角地區面臨著產業升級轉型的要求。對于世界500強、國內100強的企業,我們都要搶著去找,甚至連無錫市的區與區之間都有競爭。
這種競爭形勢就導致了招商代價比較高,園區要給企業很多優惠政策,地方財政的壓力也比較大。我個人感覺,競爭有些過頭了,如果不是這樣,同樣的錢其實可以辦更多的事。
再者,由政府主導來規劃園區未必完全符合產業的發展規律; 但完全依靠企業自動聚集,形成產業特色,進度又太慢。我們必須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恰當地推動產業特色的形成。
整體而言,關鍵在于堅持。對我們來說,現在一定要把產業基地弄起來,把產業載體建起來,把發展機會搶到手。未來,產業最終還是會走向聚集,因此一定要形成自己園區的產業特色,否則未來就不得不轉變發展方向。所以即使現在痛苦一點,做“中國軟件服務外包新領袖園區”的目標卻不能動搖。
打造“無錫市” 綜合服務體系
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和軟件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二線城市,無錫如何吸引人才?作為新開發的園區,無錫軟件園又如何拓展企業服務?
孫定: 上海、成都、大連等很多城市也都很重視文化創意產業和軟件產業,像“我有多少所大學”、“每年培養多少學生”這樣有關人才優勢的話題也經常被他們提及。在這種情況下,無錫軟件園如何吸引人才、培養人才呢?
朱康: 無錫的高校確實比較少,所以也有人質疑說: 你們無錫發展軟件這種智力密集型產業靠什么?確實,學校多,可選擇的人才范圍就更廣,但實際上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很多不能直接為企業所用。
無錫一直在進行一種嘗試,就是所謂的走好“最后一公里”,以實現大學生畢業生與企業的對接。具體來說就是IT培訓和實踐,我們2006年開始就跟印度的NIT、IBM外包學院等一些比較知名的培訓機構合作,和企業對接實施這種定單式的、有前瞻性的大學生培訓。
我們啟動了“7+1”模式。從2005年開始,無錫市政府聯合清華、北大、南京大學等7所重點院校和中科院,開始依托項目進行產、學、研合作,政府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利用一個個項目把人才吸引過來; 此外,無錫還有對海外人才的吸引模式。2008年年底,無錫新區剛剛被評為國家級“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基地”,這個“基地”全國只有5個,而無錫是長三角地區惟一的一個。這些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根據去年年底的統計,園區內軟件方面的從業人員已達到了3.62萬人。
孫定: 有了人才,政府還需向企業提供其他很多方面的支持。無錫軟件園對園區內企業提供的服務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朱康: 其實,我們對企業的服務扶持從招商階段就開始了。無錫新區有一系列的招商產業政策,我們科技局和有關招商人員會針對不同的企業給予不同的產業政策。對于一些有影響力的大企業,如果我們認為它能產生積極效應,能“帶動一片”,我們就會給予比較大的優惠,甚至是一定的土地政策傾斜。
園區建設方面,我們有“三項載體”建設。首先,按照社區的概念打造“三園社區”,即花園、校園和家園。由于拆遷成本、拆遷難易度等問題,一些新建設的園區往往相對比較偏遠,產生了交通、住宿、飲食等服務問題。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必須提供綜合的保障服務,讓用戶覺得在這兒能“待得住”。
第二,建設公共技術平臺。針對軟件企業,我們準備和IBM共同建設“創新孵化器”,提供軟件產品開發全過程管理服務。這些項目管理的軟件非常復雜,企業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承擔的; 此外,在建的還有軟件測試平臺、動漫設計平臺以及與惠普、Sun合作的工作站,這些項目計劃在2~3年內完成,以先免費、然后逐漸開始收費的模式提供給企業使用。
第三,打造融資平臺,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比如說,我們計劃5年年均投入1000萬元作為創業種子基金,每年政府投入一個億作為創業引導基金,由政府撬動社會資本到無錫高新區設立共同投資基金; 我們還有一個天使計劃,每年由園區對200家以上的創業企業進行投資,今年會重點培育10家以上能夠IPO的企業。
孫定: 除了這些服務之外,在企業的人事檔案管理、財務結算系統和物流保障方面,園區都有哪些服務規劃呢?
朱康: 我們所提供的基本上都是標準化服務。園區從去年1月8日開始實施“國家軟件園孵化服務規范”,這是全國第一個科技園區服務標準,我們希望能夠讓這個標準成為江蘇省、甚至國家的標準制定的樣板。另外,今年我們還被江蘇省評為第一個成為“服務業名牌”的科技園區。
您提到的人事檔案管理都已經在我們的服務標準當中了。財務結算統一服務目前還沒有達到,但已經在今年的計劃中,即所謂的“公共信息管理系統”,包括財務管理、設施維修、物業管理,以及產業基金發放等。這個系統是由新區管委會牽頭、引導園區相關企業參與建設的,計劃今年6月份開始試用。
采訪手記 不惜一切代價抓住產業機會
開車駛入無錫軟件園,我就被以十二星座命名的樓群布局吸引住了。園區內的建筑,不僅位置排列按照星座的順序展開,連樓的內部都結合星座特點設計。可能是因為新區開園不久,里面沒什么行人和車輛,車很順利地找到了“射手座”。
我們就是在射手座樓下遇到了朱康,他剛風風火火地從外面開會回來。早先已經聽說朱康是軍人出身,落座開始采訪之后,發現他說話果然是直截了當,相當痛快。
講到無錫市大學少的劣勢,他堅持無錫和其他城市實際在一個起跑線上,因為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都還是“半成品”,根本不能稱為“人才”,而無錫軟件園正可以提供從半成品到成品的“最后一公里”培訓。而他對原創技術和獨立品牌的態度則是:慢慢培養園區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并穩步引進先進技術。“要想擁有后發優勢,必須懂得借力”。
他對園區管理的各種數字都直言不諱,急得其他工作人員在旁邊不斷地對他使眼色。他表示,現在某些地區的高新區、軟件園建設搞得像“政治運動”;他也對目前因為“惡性競爭”導致的招商成本無謂增加憂心忡忡。不過看得出來,他不惜一切代價,完成產業布局,抓住產業機會的決心一直都沒有動搖。
這種信心,除了來自無錫市政府所提供的有足夠吸引力的優惠政策外,恐怕還有他作為軍人的頑強與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