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想要打造的是一個開放性的移動互聯網平臺,既不同于移動MM的深度定制,也不同于iPhone的AppStore。海爾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都稱得上是家電行業的巨頭,產品線種類之多,產品量銷售之廣。海爾的手機并不出彩,論質量比不過三星,論功能斗不過諾基亞。海爾想讓所有的手機用戶都能夠下載海爾平臺上的資源,不買海爾手機也行。如果未來真的照此策略進行,那么海爾沒瘋,將現有的短板融進未來發展的優勢中,某種程度上看算得上是棋高一著。
從海爾的移動互聯網策略看其服務性轉型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跨平臺?還是跨產品?
海爾手機的市場占有率并不高,盡管想要開發的平臺是開放聚合的,但其自身的手機用戶必然在這樣的平臺上最具忠誠度。如果海爾沒有推出極具成果的手機終端,用戶數量上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而在智能手機領域,大部分用戶都被蘋果、微軟、Google等實力派研發的平臺套牢,面對開發經驗尚處劣勢的局面,海爾是否有能力在平臺資源和平臺使用上吸引其它品牌終端的用戶到海爾的移動互聯網上進行下載?
跨平臺能帶來什么?除了更為龐大的潛在市場,在平臺尚未發布之前我們找不到海爾的其它優勢。但是我們也不相信,虛高的市場基數就能夠讓海爾做出如此重大的策略。
海爾有什么?海爾最負盛名的是什么?產品與服務。從產品上看,無論冰箱、空調、洗衣機等白電,還是彩電、電腦等黑色米色家電,海爾生產線延伸的領域幾乎囊括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手機平臺的推出,最值關注的特點便是信息化的聚合。從生活到信息,海爾的策略讓我們看到了連結兩者的若隱若現的一條融合之路。
幾年前,微軟就曾加盟互聯網家庭,希望能夠促進家庭互聯的發展,將客廳、廚房、臥室中的服務功能通過家庭網絡連接起來。互聯盟家庭聯盟正致力于聚集各領域的企業,包括制造廠、軟件及硬件公司等等。而對于海爾來說,覆蓋領域廣泛已成為其現成的優勢。在三屏融合”趨勢的提倡下,一個平臺可能不僅僅停留在手機終端,平臺上的資源也可能涉及安全、保健、學習、游戲等各領域,跨產品實現平臺上資源的應用或許會成為海爾策略的下一步。
從制造轉型到服務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曾在今年的沃頓全球校友論壇”上發表了個人對海爾服務性轉型的思考。在全球金融經濟的衰退中,海爾并未幸免。在從一個制造性企業轉型為營銷服務性企業的政策之下,張瑞敏表示,公司將外包更多制造業務,將進一步降低成本、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以及對市場趨勢做出更為迅捷的反應。
在海爾的移動互聯網平臺策略中我們已經看到了服務轉型的瞄頭。從終端制造走向平臺研發,是未來信息化發展的一種趨勢,也是企業進步與升級的一種標志。當我們試想這樣的一種生活:在廚房進行烹飪的時候,可以用手機從平臺上下載微波爐的菜單;在為朋友選購禮品的時候,可以用電視在平臺上進行挑選。時代進步衍生的不再是空泛而高調的宣傳,而是實實在在的便捷以及周全細致的服務性思考。
海爾要成為服務型企業,需要的恰恰是在這樣的轉身中更大程度更為全面地為客戶量身設計,從用戶消費體驗及信息便捷的角度上去研發。從硬”制造到軟”服務,成本可以得到更大控制,市場可以得到更多挖掘。在與其它平臺的對比下,海爾領域滲透更廣,服務滲透更深,可見在其它企業對信息服務亦步亦趨的過程中,海爾已經在謀劃如何成為整體信息化的弄潮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