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國服務"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國際金融危機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產業結構調整和梯次轉移的步伐,以軟件和服務外包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服務業已經成為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浪潮的主角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外包承接地。在中國的城市中,大連則是過去10年中國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第一輪快速增長期中最典型的案例。盡管被冠以"中國的班加羅爾"、"中國硅谷",實際上,大連的服務外包之路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主要體現在對國際市場的把握、如何啟動在岸外包業務以及對外包基地外部形象的統一包裝上。這條"中國式"服務外包之路或許對于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國服務"尤其具有參考價值。
產業升級:以創新技術打開國際高端市場
大連承接國際外包業務也是從產業鏈低端的數據錄入、程序編碼等做起。即便是現在,成本驅動仍然是跨國企業向中國發包的首要因素,但大連真正得到國際外包市場認同的并不僅僅是成本低。大連對日軟件出口占中國對日軟件出口的80%。而在一份由日本專業機構發布的《日本離岸外包市場調查報告》中,中國在外包"成本"、"技術"、"交貨"等方面都處于全球新興外包地的前列。
真正確立大連外包國際地位的則是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為基礎的大連服務。目前,大連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外包業務產業鏈,業務內容也從初級的軟件開發和業務流程管理,逐步擴展到技術含量高、管理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外包業務。大連高新區現已擁有800多個自主研發的項目、1000多個軟件登記品種。大連華信的鐵路財務管理系統、交通管理系統,大連華暢研發的WCDMA第三代手機3GPP協議棧軟件等已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博涵前鋒科技成為世界級港口軟件系統供應商都證明,大連軟件和服務外包已成為國際產業鏈重要一環。
市場轉移:"由外轉內"以服務拉動需求
大連軟件外包從對日離岸外包起步,鮮明的國際化特色形成了"大連服務"的國際化標準、高水平隊伍和全球化視野。當大連和大連企業的視角"由外轉內",對于潛力巨大的中國在岸外包市場,大連帶來的不僅是服務,更有通過服務激發的需求。
一方面,大連充分借鑒日本、韓國和印度的軟件和服務產業發展經驗,充分利用我國信息化建設、"兩化融合"和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機遇,實現行業軟件產業化。目前,大連本土軟件企業在數據處理、軟件測試、呼叫服務和電信增值、應用通訊以及銀行、保險、稅收、財務、醫療領域的外包服務能力領先全國。大連企業信息化建設已從"降成本"轉向"創價值"。通過信息化建設重塑企業管理流程,而國際化管理流程和管理理念的引入則進一步提升了信息化需求。
另一方面,連企注重挖掘內需市場機遇,釋放國家重大工程、重大建設項目的外包資源。大連圣達信息中標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總體規劃設計項目具有典型意義。此外,國家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促穩定"的政策體系下,大連港航物流軟件、自動化控制系統、嵌入式軟件等以得到廣泛應用:光洋數控、大森數控研發的數控系統位居行業前列;海大航科研發的"EAR船舶導航系統"填補我國空白;阿依艾開發的鋼結構設計軟件,占據國內30%以上的市場。
品牌包裝:建立公共支撐體系和整體品牌
危機之后的經濟復蘇必然引發新一輪市場洗牌,從全球外包市場看,新興外包中心正面臨難得機遇。產業基礎深厚、整體品牌突出的地區更具競爭力。
目前,我市已依托重點企業建立了大連市嵌入式系統公共開發服務平臺、遼寧省集成電路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大連市開源軟件公共開發服務平臺等。公共技術、測試、服務、人才等支撐平臺體系的形成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特別是為中小企業的成長提供了可能。而在政府支持下,由企業自發組建的企業中小企業聯盟則為連企抱團闖市場提供了可能。
大連軟件和服務外包的整體品牌建設體現在"大連軟件"的統一形象。2008年底,大連日本(東京)軟件園的成立開辟了中國城市海外辦軟件園的先河;大連軟件園異地拓展形成了"一個好漢三個幫"的"中國服務"集團軍的出現。"外包找中國外包到中國"的實現需要更多的"大連"的出現。(姜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