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收入中制造業產值占比下降是因為需求減少,這和新興市場沒啥關系
喬納森·安德森
根據我們的經驗,在發達國家的企業圈子里聊新興市場,基本聊上三句話就得為流行的外包”辯上一番——大家普遍認為新興市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發達經濟體的利益,尤其是新興市場的工業增長在蠶食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產能及工作崗位。
乍一看,不難理解這種辯論的起源。發達國家整體GDP中工業產值的確從上世紀70年代的40%,下降到了新世紀[28.15 4.41%]的25%左右。而新興市場整體的相應比率則處于上升態勢,尤其是亞洲地區,從35%提升了超過10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過去40年,發達國家明顯在去工業化”,而新興市場整體(尤其是亞洲)同期工業產值比重一直在增長。
問題在于,這兩個此消彼長的現象,是不是肯定顯示出一種根本趨勢呢?不是這樣。實際上很難找到任何可靠的宏觀證據來證實發達國家工業產值在GDP中占比下降應該怪罪于新興市場。至于原因,不妨問幾個基本的問題。
問題一:發達國家整體是制造業產品的凈進口國嗎?
答案是否定的。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的50年里,發達國家有46年一直都是制造業產品的凈出口國,只有4年時間是制造業產品的凈進口國。發達國家的確是在進口,但進口的產品是初級產品、基本材料,以及低技術含量”產品種類,如輕型消費品。過去50年中,發達國家一直都是初級產品凈進口,尤其是新世紀以來,這個領域的逆差比還在逐步放大。
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從新興市場進口初級產品,但它們反過來向新興市場出口精密設備、化工品、機械和投資品,并且量更大。
問題二: 隨著時間推移,發達國家的制造業貿易收支是否呈下行趨勢?
答案是:是……但很勉強”。1965年凈出口在發達經濟體的GDP中占比為1.4%,而2009年的估計值則仍為0.4%。過去50年里占比下降約1%,折合年率后的小數點后面數字甚至可忽略不計。
此外,發達國家的制造業貿易差與10年前剛好相同——盡管實際上過去10年新興市場的工業化速度創了歷史新高。
簡言之,僅以貿易數據而言,沒有任何證據支持新興市場正在‘奪取’發達國家產能”的觀點。既然發達國家賣的一直比買的多,那就沒有什么理由大談特談所謂制造業整體面臨外包壓力云云。
不過,辯論到此還不算完。任何一本國際經濟學教科書都會告訴你:外部國際收支必須保持平衡,因此出口和進口無法長期背道而馳——實際匯率恰恰是調整國際收支的機制。因此,即便富國的實際制造業貿易收支并沒有發生顯著變化,源自新興市場的外包壓力,也仍有可能通過壓低發達國家本幣匯率來迫使這些國家的工人接受生活水平下降。
因此接著,問題三出現了:有證據支持這個論點嗎?發達國家貨幣相對新興市場國家是否出現了大幅貶值?
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趨勢恰恰相反:在過去50年的多數時間里,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兌發達國家貨幣的實際匯率一直在下降。如果以1960年為100點,在之后的40年時間里(一直到2000年),這一指數下降到了不足40。新世紀之后,小幅上升到50左右。
一個相關但并不相同的問題是,發達國家的工人是否被迫接受了降薪?就這個問題我們難以給出權威的答案,但即便粗粗瀏覽相關數據也能看出:就美國、歐洲和日本整體而言,相對GDP的薪資和員工報酬沒有出現下降趨勢。
既然如此,發達經濟體的工業產值占比出現如此強勁的下降趨勢,原因何在呢?
簡言之是因為工業消費降低,因為收入的提高,使得整體支出中服務業占比更加大了。實際上,發達經濟體GDP中工業產值比重持續下降,非常吻合于發達國家國內工業消費比重的下降比率。也就是說,發達國家收入中制造業產值占比下降是因為需求減少,這和新興市場可沒啥關系。同理,新興市場的工業產能增長也是由方興未艾的內需推動的。關于新興市場整體的一個迷思,是世界誤以為它們的經濟屬于嚴重依賴出口導向”的經濟,其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