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李庶民 通訊員周中明報道 記者從人行天津分行了解到,自2008年天津市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以來,天津各金融機構不斷加大服務外包產業的支持力度,服務外包業務承接總量日趨增長,企業資金需求規模不斷提高,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各金融機構累計為注冊登記的21家服務外包企業提供貸款總規模66.47億元,較2008年增長了11倍。
服務外包產業作為新興信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業務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促進商業銀行信貸結構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天津市各金融機構積極根據服務外包產業的行業特點,在原有信貸產品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包括質押貸款、擔保貸款、信用貸款、抵押貸款、并購貸款以及貿易融資產品等在內的多項新型信貸產品,滿足服務外包企業的差異化融資需求。天津市各金融機構通過加強與各類服務外包產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以及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等的合作,從加大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和擴大金融服務網絡覆蓋范圍兩方面入手,借助土地開發貸款、增設分行、鋪設ATM機等,營造良好的軟、硬環境,吸引更多企業入駐天津,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天津市各金融機構從自身市場定位入手,結合服務外包這一新型產業業務不確定性大、信貸風險高的情況,適度提高信貸風險容忍度,通過采取對基本符合貸款條件的企業放寬授信質量考核要求和審核條件的方法,有力地支持了中小服務外包企業的發展。
人行天津分行在調研中也發現,由于金融機構對服務外部企業信貸評估能力的不足,使得中小服務外包企業融資難問題仍較為突出。此外,針對服務外包企業無形資產多、固定資產少,貸款擔保難的情況,金融機構紛紛推出和采用專利、商標等新型質押方式和金融產品,但在實際操作中,無形資產價值與自身經營關聯度高,在企業經營失敗、無法通過正常經營收入還貸時,專利、商標的價值往往會受到負面影響,難以成為還款的可靠保障。同時,服務外包企業市場環境和現金流向的不穩定性,使得在嚴格的銀行信貸管理考核制度下,信貸供給受到抑制。
針對存在的問題,業內人士建議,應搭建長效融資平臺,提高服務外包企業信貸配置效率。建立由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共同出資,以互聯網為載體,政銀企信息對接的信息庫,提高金融機構在整個信貸流程中對放款對象的掌握和評估能力,從而增強金融機構對服務外包企業關注力,強化信貸配置效率。同時,政府部門應制定優惠政策,借助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強化金融機構信貸供給動力。此外,商業銀行也要完善信貸管理考核辦法,加大服務外包企業信貸支持力度,通過制定、完善與風險相匹配的正向激勵機制,鼓勵信貸工作人員充分發揮貸前調查和貸后監督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開展信貸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