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目前穩定從事ITO產業的人口不足5000人;
我市服務外包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多,僅湖州多媒體產業園在2015年之前就需要服務外包人才1至2萬人。
長期以來,服務外包人才短缺問題是制約我國服務外包企業發展的瓶頸。隨著國際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服務外包企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很多企業也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人才短缺帶來的巨大壓力。人才問題同樣給我市的服務外包企業帶來不小的困擾,這將使服務外包企業對參與大型項目的承接缺乏信心和底氣。服務外包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對服務外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就我市而言,服務外包人才的匱乏也影響著這個產業的發展。
現狀:外包人才每年大量缺失
人才的集聚和儲備是產業發展的一個核心資源,人才的素質,將直接影響到整座城市提供服務的力度和精度。
湖州地處長三角之心”,毗鄰上海、杭州、蘇州、無錫、南京等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加之山水清麗的自然環境、相對較低的商務成本、逐漸完善的基礎設施,使湖州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優勢不斷凸顯。至2010年底,湖州市在冊外包服務企業達74家,而到2011年底,已增加至128家。然而,記者了解到一個嚴酷的現實是:我市目前穩定從事ITO產業的人口不到5000人,人才增速與發展速度不成比例。
全國亦是如此。每年應屆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被廣泛關注的同時,目前我國服務外包人才每年缺口約50萬人,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據悉,我國金融服務外包行業,目前每年缺口約6萬人左右,而每年應屆畢業生從事此產業的還不到千人。服務外包高端人才、實用性人才短缺,已成為困擾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F在最缺的不是業務,而是人才。”在采訪中,我市很多服務外包企業的人力資源部負責人都傳遞出這樣的信息:即使高薪也不一定招得到人。同時,這些負責人擔憂地表示,高校中開設服務外包專業較少,現在多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我市服務外包高端人才奇缺。
我市服務外包人才到底有多大缺口?以下一些數據可見一斑: 2011年湖州市大專以上畢業生中,服務外包相關專業畢業生不到2000人,約占所有大專以上畢業生總數的六分之一;湖州本地戶籍服務外包相關專業畢業生不超過1000人,其余為杭州、寧波、嘉興、麗水等其它外地生源,多數學生畢業后選擇到杭州、上海等周邊城市就業,或回到生源地就業。我們園區計劃在2015年之前招收1萬至2萬名服務外包相關專業的人才,而目前的招收情況并不理想。”湖州多媒體產業園總經理崔洪生對記者說。
針對外包人才短缺這一現狀,有關部門和培訓機構已經意識到了,并在相關培訓機構設立服務外包專業培訓。可是,目前湖州僅有兩家浙江省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機構:湖州高新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和湖州長三角呼叫中心培訓學校。”崔洪生表示,經過統計,兩家培訓機構每年畢業的專業人員數量很有限,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
困境:人才短板制約產業發展
前段時間,我們分別去本地和外地招聘服務外包產業方面的人才,但很難招到。這個問題我們與同行溝通過,人才緊缺是當前眾多服務外包企業面臨的主要難題。”崔洪生說,即使是對人才素質要求相對較低的呼叫中心產業,亦面臨著人才捉襟見肘的困境。針對這一問題,園區的企業服務中心里有一項工作就是為入住園區的企業解決人力資源問題。
服務外包產業是一個以人才集聚為中心的智慧”型產業,近年來,隨著產業規模的高速增長,人才缺口已成為制約該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缺人”已經成為國內各地服務外包產業園區都為之頭疼的老大難問題。
崔洪生表示,從企業層面來講,人才問題是主要問題,尤其是中高端人才非常短缺。我認為,人才培養是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他說,服務外包人才既需要良好的專業技能,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英語語言能力,如蘇州一些主要針對歐美客戶的服務外包企業,服務外包人才平均工作經驗達5.5年,這說明當地的人才儲備基礎非常厚實。此外,湖州高校數量少,沒有大的科研院所,制約了聚集高層次、高科技人才環境的建設。加上我市在吸引信息技術人才、外語人才及專業技術人才上的政策與周邊城市相比,沒有明顯優勢。”
據了解,目前湖州高新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依托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教育資源,培養對象主要是在校學生和部分服務外包企業在職員工,培養方向為動漫設計和軟件開發兩個方向;湖州長三角呼叫中心培訓學校有限公司主要培養方向是呼叫中心人才。要解決當前人才緊缺的問題,就要制定出有梯度、有層次的差異化人才引進和培養戰略。因此,在《湖州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有專門提到人才培養問題。”市外經貿局服務外包發展處副處長鄒嵐說。
規劃提出,將改革人才引進標準,開辟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為高級人才創造優越的創業創新環境,加大國際國內優秀人才引進力度,優化服務外包人才結構,重點引進產業發展所需的項目經理、高級管理、外包項目接單、系統架構師、信息安全管理和復合型專業人才。
尋解:小政策推動大產業
人才是企業的命脈,也是服務外包企業發展的關鍵。別的公司頭疼的是要從幾十萬份簡歷里精挑細選出3份,而我們頭疼的是從哪里找30份簡歷。”談起企業在招聘服務外包技術人才的境遇,我市一家IT信息服務企業的負責人陳先生大嘆人才難招”。
事實上,不僅僅是企業渴求人才,從國家到地方政府也希望通過各種政策來吸引服務外包方面的技術人才。
據了解,針對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我國有專門制定支持服務外包人才的扶持政策:每錄用1名大專以上學歷員工從事服務外包工作并簽定1年期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企業不超過每人4500元的培訓支持;對符合條件的培訓機構,培訓的從事服務外包業務人才(大專以上學歷),通過服務外包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考核,并與服務外包企業簽訂1年期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培訓機構每人不超過500元的培訓支持。
為了更好地發展服務外包產業,一些城市也出臺了相應的人才引進、培訓扶持政策,如杭州市對應屆大學畢業生和尚未就業的大中專學生參加服務外包從業技能培訓的資助,不超過培訓費用的50%,最高不超過每人4000元;對服務外包企業和承接服務外包業務的企業新錄用員工崗前業務技能培訓的資助,不超過培訓費用的60%,最高不超過每人4500元。
對于無錫的服務外包企業招收的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大學生,無錫市政府給予企業每簽約一人4000元的定額人才實訓補貼。
據了解,我市在人才培訓方面也有一些政策和舉措。但與杭州、無錫等城市相比支持力度相對較弱。
針對眼下的人才狀況,我市的服務外包企業積極尋求對策。湖州多媒體產業園與湖州師范學院、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信息工程學校合作建立了文化創意、服務外包及IT人才培訓基地,與浙江、安徽等多所大專院校建立了校園合作關系,建設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建立園區的人才基地,培養多專業、多層次的人才,為園區人力資源聚集提供支撐。
期待:5年建個惠普大學”
盡管困境在眼前,但企業將迎難而上。
為了解決園區未來幾年對服務外包人才的需求,崔洪生大膽設想并與中國HP教育培訓業務部開展洽談工作:營造人才綠洲, 5年內建成惠普大學。”
與惠普”合作,引進惠普人才培訓體系,在更遠的將來,建立一所可以為湖州市,甚至長三角提供服務外包專業人才的惠普大學”。當計劃實現時,這里將成為整個長三角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和輸出基地。”崔洪生憧憬著他的惠普大學”。
惠普”在人才培養理念、培養體系方面,都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
據了解,惠普中國”作為國家服務外包人力資源研究院企業合作伙伴,參與編寫審定我國第一版服務外包人力資源分類體系,其培養理念具有國家權威性;惠普中國”擁有服務外包行業先進完善的崗位體系、培訓體系和極富行業代表性、權威性的全球實際商業案例,使其培訓具有多語種、超強可操作、實際應用性,在國內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具有領先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惠普中國”與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中國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等國內著名學府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擁有一流的教育資源,在培養多層次立體化人才方面擁有獨特的優勢……
憑借在各自領域中的優勢,惠普中國”與湖州多媒體產業園一拍即合,這將是一個大家樂意看到的雙贏機會,畢竟惠普中國”的成功案例有目共睹:惠普服務外包學院與海南省政府合作智慧海南·人才20000”項目,首期已培養1000人;與人保部高培中心等相關部門合作,培養IT人才1萬多人。
據了解,湖州多媒體產業園與惠普”共同擬定了一個人才培養長期規劃:盡快成立惠普人才實訓中心”, 3年內計劃累計培養服務外包人才1萬人,基本解決多媒體產業園服務外包企業的需求; 4至5年內建成惠普服務外包學院”,計劃累計培養服務外包人才2萬人,逐步建立湖州服務外包人才高地,為湖州部分服務外包企業輸送人才; 5年后建成惠普大學”計劃實現每年培養服務外包人才1至2萬人,建成湖州市服務外包人才高地,滿足湖州市全部服務外包企業人才需求,成為湖州市服務外包人力資源平臺的支撐。
新聞鏈接
中國服務外包人才緊缺 專家稱應創新培訓模式
服務外包產業已成為我國十二五”期間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國內服務外包人才也供不應求。日前,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學者王曉紅到合肥、蘇州、成都等服務外包示范城市進行專題調查研究后,對改進服務外包培訓工作提出以下3點建議:
一、創新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模式
擴大高校課程設置自主權。鼓勵服務外包企業建立實訓基地。引進國外服務外包專業培訓機構,利用其海外渠道和全球化的師資優勢,通過建立海外培訓中心、各類模擬仿真情景實際操作訓練等模式,快速提高國內服務外包人才的國際化水平。
二、加大對服務外包培訓的財政補貼
適當提高對培訓機構補貼標準。對服務外包企業承擔大中專院校學生實習實訓和新員工培訓給予適當補貼,同時將財政補貼政策覆蓋范圍擴大到中等職業學校。
三、加強服務外包培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通過建設服務外包人才網站、服務外包人才數據庫、數字化園區等信息技術平臺,以及定期舉辦服務外包人才招聘會、發布權威報告等方式,搭建服務外包人才供需信息服務平臺,強化企業、院校、培訓機構的溝通交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