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生是杭州一家獨立醫學檢驗機構配送部的配送員,每天的工作是負責收集杭州城東一帶醫院的送檢樣本,送回到檢驗中心。他一天收集的標本量平均在130個左右。獲得樣本后,檢驗中心就按照每個樣本的要求,連夜開始檢測工作。第二天,通過網絡或傳真把大部分檢驗結果發給各個醫療機構的醫生。
換句話說,不少患者手上拿到的檢測報告,并不是醫院自己做的,而是通過服務外包,交給第三方獨立檢驗機構來做的。在國外,這樣的做法很流行,國內這樣的醫療服務外包才剛剛起步。杭州的迪安診斷(300244,股吧),就是國內的先行者。
在杭州市經合辦的幫助下,迪安診斷除了和杭州的不少醫院開展了檢測外包業務的合作以外,已經逐漸擴展到全國各地,目前已經和全國近4000多家醫院達成合作。
檢測能力超過不少大型三甲醫院
迪安診斷董事長陳海斌說,不同于普通的醫療機構,獨立醫學檢驗機構不收治病人,它的服務對象是醫院,主要提供常規的醫學檢驗和病理檢驗。中小醫院因為經費、專業人員和機構資質的原因無法開展,而大醫院又因為標本量小而不愿意開展的業務,一般都會委托給獨立醫學檢驗機構。
在浙江,目前迪安診斷為邵逸夫、浙醫一院、浙醫二院等在內的800多家醫院開展服務,僅杭州中心每天的標本量就有2000個,遠超單個醫院的檢測量。陳海斌說,目前迪安診斷具備1500多項檢測項目的能力,而全省目前檢測能力最強的浙醫一院,也只有1000多項。
成本是主要原因,陳海斌介紹,一般買一臺大型的檢測儀器需要50萬元左右,安排一個中級職稱的技術人員,年開支也在6萬元以上,不僅醫院沒有這方面的經費,就是安排了,一個基層醫院也沒有這么多病例來支撐運作。對大醫院來說,一份檢測試劑規格往往較大,如果短時間內湊不到足夠的病例,醫院就會虧本。
以后可以在家門口自助看病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運行后,醫院大多認可了這樣的一種合作模式。陳海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復制,把這樣的一種模式發展到全國各地。在杭州市經合辦的大力幫助下,迪安診斷進入快速發展期,并且走出浙江,在以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東部沿海開始了連鎖化發展。
到2012年武漢迪安蘭青醫學檢驗所掛牌,迪安的12家獨立醫學實驗室覆蓋了長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的市場,在江蘇、上海、江西和湖北開拓新市場。陳海斌說,在未來的3-5年內,公司將以每年增加3-5家的速度擴展,并著力進入中西部地區。
除了商機以外,陳海斌更看重通過第三方醫學檢驗,將真正解決看病難”,把每個采集樣本的點開到社區,患者可以自助抽血等,通過快速反應實驗室,診斷結果一出,醫生就可以在網上直接根據報告給出治療方案,藥可以直接去超市購買,需要手術或進一步診斷的,醫生也可以通過這一檢驗報告幫助聯系醫院。”陳海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