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飯點,請客的主家并未如以往那樣炊煙裊裊,忙著做菜,而是大家都在翹首等待。臨近中午,開來一輛車,從車上搬下來各種大的蒸籠,打開蒸籠,里面是各種各樣的菜式,有的還冒熱氣,就這樣將菜擺上了桌,正式開席。這是記者回鄉參加一位親戚壽宴所看到的場景。
不知何時,一種被稱為一條龍”的餐飲服務悄然在老家鄉間興起,由飯店包攬了所有的買菜做菜,做好的飯菜送到指定的位置,連桌椅碗筷都由一并送到,主人家基本不用再負責其它工作。
這樣非常方便,沒得那么麻煩。”一位使用過一條龍服務的人說。
一條龍”的火爆
正月初七的下午,連續忙碌了幾天的三婆婆終于有空稍作休息,坐下來聊一會天。明天也有宴席要做,但是比前幾天要少。”被記者叫做三婆婆的人是鎮上一家飯店的老板娘,年紀并不大,他們店里面也在做餐飲一條龍”服務。
所謂一條龍服務,就是指只要客戶告訴飯店所需要的宴席標準以及菜式的品種,飯店可以根據要求去買菜做菜,然后在客戶要求的時間送到指定的地點去,桌椅碗筷也由飯店提供,用完餐后飯店再去將所有東西收回。當然,主人家也可以把菜買好送去讓飯店幫忙做,或者直接讓人到家里區做,每桌收取一定的加工費。
這種專門為了農村的客戶準備的宴席形式在鄉間頗受歡迎,現在老家稍微大一些的宴席,基本都是采用這種方式來進行。而這樣的宴席也由各種不同指標的標準,一般的價位在360-400元之間,也可以根據要求進行一些其它的調整,菜品也很豐富,農村宴席中常見的雞鴨魚肉是必不可少的菜式。現在農村很多地方都可以送到,連三/五桌我們也會送。”
據三婆婆介紹,從進入臘月到春節,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一段時間,尤其是春節期間,更是每天都忙不過來。昨天(初六)日子好,后來有好多訂單都不敢接,直接推了,根本做不過來。”三婆婆說到。她的這家店,一天最多也就能做幾十桌的宴席,超出太多,顯然很考驗她的接待能力。一般3-4個人可以做20多桌,宴席多的時候全靠請人。我們請人幫忙都是100元一天。”她說到。
目前,在這個人口并不多的小鎮上(據重慶大足區2012年年鑒,該鎮人口2011年末為2.17萬),已經有8-9家類似的飯店可以提供這個服務,但是即使如此,在最忙碌的時點仍然會供不應求,很多單子都接不過來。
在三婆婆看來,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預定他們的服務,說明了老百姓的生活是真的好了,而且他們這樣的服務,顯然是給了普通百姓很大的方便。
這也得到了了使用一條龍服務的人的贊同,自己啥子都要搞,好麻煩嘛,這個主要是方便。”
路事實上,如今的鄉村,除了餐飲一條龍以外,類似的全套服務還有很多,像什么喪葬一條龍,還有類似的水稻收割的服務,都可以通過這樣外包給專業的團隊來完成。
選擇采用這樣的方式,除了大家覺得更加方便便捷以外,一個無奈的事實是,如今在鄉村,真正的勞動力人口已經越來越少。
小時候的記憶,如果哪家有人活動,提前一兩天,熟識的人或者親戚就會到他家里去幫忙,同時也會將自己家里多余的桌椅搬到那家人去,左鄰右舍也會去幫忙做飯。農事繁忙的季節也是如此,往往是先幫這家,然后再一起幫另外一家做。
但是隨著農村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這種風俗已經慢慢在改變。在記者所在的小村子,外出務工仍然是絕大部分人的選擇。留在農村的人口越來越少,收割的季節更多的人選擇請外面的人來幫忙完成。
當然,要享受這些服務,鄉村公路是很重要的一個基本條件。
像三婆婆這樣的飯店,為了送餐方便,基本上每家都會有自己的一輛車,我們20多里路的都送過。”三婆婆表示。
最近幾年,鄉村公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根據前述年鑒,2011年底該鎮農村各行政村班車通達率保持100%。以記者所在的村子為例,此前的鄉村公路雖然已經修好,但是路是最原始的泥土路,下雨天泥濘不堪,基本不能通車,但是近幾年,這條路得以重修,目前已經完全可以通車。
而這種便捷的交通,除了能讓餐飲一條龍深入到各個鄉間以外,也將越來越多鄉間的人帶向了城鎮。
鎮表姨一家在在春節期間為婆家的老人做七十大壽的時候也選擇了請飯店一條龍”服務。在外打工多年的她,雖然仍然是農村人口,回鄉的走親訪友也在農村,但是她已經自己在小鎮上買了房子。
晚餐過后,她帶上遠來的賓客乘車回自己在鎮上的房子里面居住,原本走路需要一個小時的路程如今開車也就10多分鐘的事情。在她的房子中,她也在感嘆她在幾年前買房的正確,這套此前花費不到20萬的房子如今已經價值近30萬,這幾年打工也掙不到這么多錢。”
雖然只是一個偏僻的小鎮,但是鎮上近幾年的房價的漲勢并未落后于大城市,這個原本僅有一橫一豎兩條街道的小鎮如今已經發展出了好幾條街道,房子也順著街道不斷的向前方延伸。
雖然住在了鎮上,但是表姨并沒有像其它城鎮居民那樣開一個自己的小店,一家人的選擇仍然是外出打工,放假或者過年的時候回家。
在她所在的鄉鎮,由于企業并不多,所以很多原本的城鎮居民的選擇是開一個自己的小店,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遷往鎮上,鎮上的各種店面也在不斷增加,供應已經很大。所以一些原本的農村居民雖然已經在鎮上買房,但是仍然在農村種地或者外出打工。
小舅舅一家作為土地被征用的農民,早已經成為城鎮居民多年,但是他們在當地并沒有找到合適的活計,不得不外出。雖然目前已經在外地經商多年,小表弟出生也在外地,他們也已經在外地購房買車,但是沒有高等學歷和當地社保的他們仍然沒有當地戶口,在小表弟即將面臨升學問題的時候,他們不得不重新考慮是否應該回到家鄉。但是回到家鄉自己能夠做什么?又成了大家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另外一方面,隨著觀念的不斷改變,已經有很多人不再想到鎮上居住,而是更愿意回鄉建房。反正現在去鎮上也很方便,住在鄉下自己種點菜也很方便。”一位選擇在自己家里翻修老房子的親戚表示。
當然,這些都不是三婆婆需要考慮的問題,較早成為城鎮居民的她,她的店在當地已經被很多人知曉,早已有了自己的房子,而且一家人都在家鄉,做好他們的飯店生意。雖然在感嘆目前店面已經越來越多,但是她仍然表示,生意都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