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服務外包企業需要轉型和升級,就一句話,是用戶逼的。因為,服務外包企業的行業用戶面臨著四重挑戰。
第一重挑戰是宏觀經濟環境挑戰非常大。今年一季度GDP增長率為7%,是自2009年一季度后的最低點。中國的企業包括大型企業、制造業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挑戰,中小企業貸款也比較困難。同時,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已經開始增加,服務業增加值遠遠高于平均增加值。
第二重挑戰是同業競爭激烈。在中國市場,只要哪個行業,今天利潤率很高,可能過三個月、半年后,馬上就變了,價格戰非常厲害。這與歐美的企業差異非常大,歐美企業如果某一個行業利潤率太低,可能就轉向另外一個行業,與中國完全不一樣。
第三重挑戰是互聯網公司對于傳統公司的巨大顛覆和突破。每個行業都在觀察——我所在的領域是否有互聯網公司進來,進來之后,我們的思維模式、商業模式就要改,如果改的話,我這邊的利潤可能又沒有了。
第四重挑戰是戶角變得越來越個性化。目前,市場服務商已經變成一個買方市場,用戶需求的個性化,很多企業現在很難適應。
基于以上幾點,傳統行業基本上都需要轉型,包括節約成本、管理風險、提高效率、轉型創新。這種背景,要求服務外包商轉型。
向哪里轉型和創新?
結合我過去一兩年對服務外包企業的調研,我覺得中國服務外包企業的轉型和創新主要有七個大方面。
第一,是向熱點行業轉型和升級。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每個季度的財報都保持純利潤率至少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增長。目前,服務外包企業來轉向給互聯網公司做外包,業績都很不錯。此外,包括電子商務外包等也是熱點行業、增長率比較高的領域。
第二,是向行業解決方案轉型和升級。這一轉型特點非常明顯,包括文思海輝的金融BI(商業智能)解決方案、軟通動力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TCS的核心銀行解決方案,還有infosys的行業解決方案?,F在,如果看這些公司的網站,大家根本想不到他們是傳統的外包公司,而更多的是按不同行業、技術領域提供信息化解決方案。博彥、中軟等公司也都在往這個行業解決方案轉型。
第三,是向產品和平臺轉型升級。以前,我們的服務外包企業更多的是做一些測試等基本的外包服務,根本談不上擁有自己的產品,比較典型的是東軟公司。東軟最早是給阿爾派以及國內一些廠商做汽車電子外包。后來,東軟開始做行業解決方案?,F在,東軟結合各個行業的解決方案,從底層抽象出來,目前主推兩個平臺。其中的UniEAP業務基礎平臺,是將傳統企業的應用解決方案抽象成一個行業解決方案的用戶平臺,目前有很多用戶購買,在這個平臺的基礎之上,用戶可以花費很少的時間自己或者與東軟公司合作再開發。又比如博彥科技,之前收購了印度的一家ERP公司,最近又收購了美國的大數據和營銷解決方案公司PDL??梢哉f,很多企業都在向產品領域轉型。
第四,是向嵌入式硬件方面轉型升級。這類公司不是特別多,因為從軟件到制造這個轉型跨越很大,如果轉型,整個組織結構、人員思路要有很大變化。東軟是比較成功的一個案例,包括汽車電子、醫療設備這方面做得很成功。汽車電子方面,東軟在德國有一個團隊做汽車電子業務,奔馳、寶馬、大眾等公司都是東軟的客戶。在醫療設備領域,東軟的派斯通醫療系統在國內醫院銷售情況也很好,將飛利浦、GE的醫療系統在中國的售價拉低了一大截,從采購角度來講,給中國的醫院節省了一大筆成本。還有上海一家公司愛數,2003年成立,最早給用戶做備份軟件,提供備份等相關服務,目前在做備份一體機。今年開始,愛數已經在進軍東南亞市場,明年準備進軍美國市場。
第五,是向業務和管理咨詢轉型升級。這方面,印度公司表現更好一點,包括印孚瑟斯、塔塔、維普羅等。這些公司以前從外包—解決方案—產品,現在開始轉向業務咨詢和管理咨詢。印孚瑟斯公司網站就有一項服務叫管理咨詢服務,它其實一直是向高端轉型,因為在管理業務領域做得越多,對行業越了解,將解決方案、產品向行業嵌入式融合的機會就更大。
第六,是向云服務轉型和升級。向云服務轉型是所有的廠商都認識到的大趨勢,我曾經問美的CIO,你們未來服務外包的業務會增加還是減少。他認為,理論上會減少,以前美的公司IT人員只有幾十個,已經增加到700人,很多流程是自己開發,他們認為這樣掌控力會比較強。未來,對于大企業來說,可能采購平臺,再開發是一個趨勢。但是中小企業慢慢會使用一些公共云服務。這種趨勢下,大公司做私有云,中小企業用公共云,對于傳統的IT服務外包商的沖擊會非常大。公有云和私有云之外,還有行業云,比如給政府不同部門提供的云服務平臺,往往各種行業云,都有比較好的發展方向。
第七,是向2C的互聯網公司轉型。這方面案例不多。我了解到一家服務外包企業正專門投資成立一個互聯網公司,這家公司與原有的服務外包企業沒有任何關系,完全用互聯網的思維,向最終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
如何轉型和創新?
服務外包企業轉型升級,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極其困難。
首先,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一把手”的思想和思維方式一定要轉變為互聯網思維?;ヂ摼W思維有四個大的方面。
一是,開源和開放。即如何利用現有市場已有的開源產品,利用開放的思路,整合資源。二是,平等和民主。對于公司管理者來說,以前成功的經驗,今天未必成功,如何吸收公司員工、合作伙伴,與他們平等和民主的交流,獲得更多的信息。三是,粉絲和社區。粉絲和社區以前更多是從C端(消費者端)來談,未來如果你的客戶是B端(企業端),如何將他們聚集起來,一直跟蹤他們的關注點。四是,迭代和演進。以前,我們一個項目,可能規劃三個月,實施半年,交付半年,維護很長一個周期?;ヂ摼W思維完全不同,可能兩三個人用一個月開發的系統,在使用過程中,根據用戶的反饋,不斷迭代,可能一年會有十幾個周期。
其次,理解顛覆和重構的本質。顛覆和重構不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是你死我活的斗爭,而是指從體驗、溝通、速度、價格、服務、平臺這六個方面,提升用戶的預。哪怕一點點就可以,只要你比競爭對手在這六個方面提升3%或5%,用戶就會跟著你轉。反過來的話,你的用戶粘性就會很強。在這六個方面提升任何一個點,都是對傳統行業顛覆和重構的開始。顛覆和重構是重建一個生態。未來的競爭不是一家家公司的競爭,而是一個平臺、一個生態的競爭,誰在這個生態圈內聚集的資源更多,誰的競爭力就會更強。早期的微軟,包括現在的谷歌、百度、騰訊、小米,都是走這條路,他們的生態圈內有很多公司在提供服務,通過打造一個生態構建自身的核心能力。
第三,掌握顛覆和重構的技術和手段,簡單說是4+6”。4”指的是IDC一直談的第三平臺,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移動和社交。6”是建立在第三平臺之上的6個關鍵技術,包括機器人、3D打印、自然人際接口、物聯網、基于大數據的認知系統和下一代安全。這6項技術,是行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
第四,擁抱數字化轉型。一是,如何把用戶體驗變成全渠道、全方位。比如說銀行,在排隊、ATM機、PC、手機等方面,只要有人的地方,爭取把這種體驗都覆蓋到。二是,高效靈活的業務流程。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最大的區別是整體效率非常低。我之前有一個觀點,為什么中國有互聯網思維,而德國、美國根本聽不到講互聯網思維。這個原因,筆者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說歐美互聯網企業信息化總體水平是9,傳統企業可能是在8左右,而中國的互聯網可能也是9,但傳統企業平均水平大概只有2-3。所以對于傳統行業,哪怕提升一點,對它們效率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三是智慧化的產品和服務。目前,中國的美的、海爾等,幾乎所有的電器產品都會有智慧,我們需要適應這種轉型。
第五,關注顛覆和創新的商業模式。比如360將所有的殺毒軟件免費試用,前段時間又開始推出手機品牌,360老總周鴻祎提出股權眾籌的概念,每一個粉絲都可以投資進來,如果這個手機品牌有收益,作為投資者享有紅利,同樣反過來解決360的資金問題。這種商業模式是否成功,暫時還不清楚,但未來這種商業模式的顛覆會有很多,對我們的服務外包企業會有很大的挑戰,但同時會有商機。
第六,學會管理和發揮80、90后的創造性和責任感。阿里巴巴CEO已經換成所謂的70后,這除了本身由于業績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馬云說的,未來能不能適應80后、90后的思維。在這一方面,如果能夠管理好,那我們在未來的創新能力、創新空間上適合互聯網+、互聯網思維方面,就會有很好的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