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今日《北京商報》的一篇稿子,想必很多人還不知道EMS(郵政速運)“悄悄”上線了一個生鮮商城“極速鮮”。說“悄悄”也并不合適,畢竟這個已經試運營了近兩年,并頻繁出現國家郵政局主辦的《中國郵政報》上。
據悉,極速鮮目前沒有獨立APP和網站,主要做微店和微信公眾號,主營新鮮水果、農特產品等,聲稱24-48小時內配送。EMS對其期望頗重,在接受北商采訪時稱極速鮮將成為重塑EMS品牌的重要平臺。
試運營兩年的極速鮮:從配送到搭建平臺
“極速鮮”原本是EMS“直通車”業務的延伸。
早在2002年,EMS推出過“農資”直通車,郵遞員向農民收集化肥、種子、農藥等農資產品購買信息,然后由當地郵政局統一購買和配送,這可以看做EMS電商早期雛形。之后又有身份證、護照、留學材料等證件資料類的直通車服務,但這些業務只有單純的點對點郵寄,與“極速鮮”并無交集。
直到在2014年,EMS面向城市消費群體推出“原產地直通車”業務。這一業務在《中國郵政報》2014年7月22日刊發的《“極速鮮”原產地直通車發車》首次提及,也是EMS第一次對外宣傳“極速鮮”項目。按照當時官方宣傳口徑,極速鮮是要通過“銷售+寄遞”的模式進入到原產地生鮮類“寄遞市場”,提高寄遞市場占有率,增加禮儀產品銷售收入。
具體來說,EMS一方面去原產地選品,與當地的農戶簽訂收購合同。然后將商品掛到中國郵政(EMS屬于中國郵政集團)旗下電商“郵樂網”(下文會進一步介紹)上銷售,最后再由EMS配送。被冠以“極速鮮”名號的第一個品類是陽澄湖大閘蟹。
可以看出,EMS開始是想打造出一個產地直銷的生鮮品牌“極速鮮”,從采購和配送由EMS完成,銷售由集團所屬的電商平臺來完成。
兩年之后,EMS以“極速鮮”為名推出微店和微信公眾賬號,試圖將“極速鮮”品牌化、獨立化、平臺化,擺脫在銷售渠道上的束縛。這是否也可以從反面推測,“郵樂網”并未給“極速鮮”帶來太大的訂單量?
從當前極速鮮的微店上來看,與當前眾多生鮮電商差別不大,主推爆款櫻桃,還加入拼團玩法,并無國家隊印象中的死氣沉沉。
國家隊的喜與憂
中國郵政對電商多次進行試水,但結果都不如人意。早在2000年,當時當時尚未政企分開的中國郵政推出了183電子商務網,以此作為郵政開展電子商務業務的平臺。知情人士稱,由于當時市場環境不夠成熟,郵政內部運作也不到位,183網站沒有發展起來,后來逐步轉型成為郵政網上營業廳。
后來到2009年,中國郵政和TOM集團合建的“郵樂網”,中國郵政51%控股,負責提供銷售、物流、收款和倉儲服務;Tom集團占股49%,負責網站推廣,并提供技術、運營等資源。
但從事實來看,郵樂網逐漸被邊緣稱中國郵政內部員工的購物平臺,外界對其知之甚少。有知乎網友如此評價郵樂網:逢年過節,郵政員工都會收到郵樂卡,只能在郵樂中國上才能使用,算算郵政有多少員工吧,就知道,這個網站其實根本不擔心生意,缺點么,除了自己人消費,有什么競爭優勢嗎?
再看EMS,EMS與中國郵政是從屬關系。EMS指的是郵政速遞,所屬中國郵政集團。2012年,中國郵政經過一次改革,旗下分為三大板塊:郵政儲蓄銀行,郵政普郵業務(也稱為郵政局,或者簡稱郵政),速遞物流業務。
如上文所述,EMS此前并沒有自己的電商渠道,一直依靠于集團的郵樂網。隨著市場化改革,EMS外部有順豐、四通一達等企業搶奪市場,內部也有郵政普郵業務競爭,因此試圖尋找新的增長點。仿照順豐,EMS將目光放在生鮮電商上。
優勢不言而喻:1、覆蓋面很廣,能到鄉村級別。EMS作為中國經營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快遞物流綜合服務提供商,覆蓋范圍毋庸置疑,無需重資新建倉庫。
2、政策優勢,作為國資背景,當國家有任何物流行業新的試點政策,扶持政策的時候,都會首選EMS。比如跨境電子商務的試點企業,各地的第一批里面都有EMS.
但成也體制,敗也體制:國企效率低下,決策成本高且繁復。
其次,EMS雖然有配送優勢,但是在生鮮方面不具備貨源及運營經驗。這與順豐有相同點,順豐雖然有物流優勢,以及密集的網點可以提供大量前端信息,但其上游系統不具備優勢,且線上的運營經驗不足。順豐內部人士也提及沒有搞定前端供應鏈,導致后端的價格居高不下是生鮮電商沒做起來的原因。
在易果生鮮、本來生活、天天果園等垂直生鮮電商正在酣戰之時,門外漢EMS進入難說是喜還是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