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國內什么東西被世界推崇,值得一提的就是互聯網了,在網絡改革方面,中國是當之無愧的“發達國家”,這也意味著很多方面,無論是之前的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還是現在的互聯網資本游戲所帶來的痛楚也是中國先行。
互聯網的出現直接打壓了傳統企業的利潤空間和生存空間,這一點零售業感受頗深,無需多談。
都說實業難做,尤其是互聯網出現之后。競爭太過激烈,這點所有人都深有感觸,但是從市場來看,需求反而持上升態勢,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生意為什么越來越難做,“需求還在,方式過時了。”
短缺經濟的時代,賣什么都好賣,古時的鹽商為什么那么有錢?現在不同了,商品還是之前的商品,雖有升級換代,不過也是換湯不換藥。不少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打價格戰,物美價廉還是沒人要。
情深反而留不住,為什么互聯網就那么深入人心呢?
是互聯網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不少實體企業可能會反駁。兩個簡單的問題,有多少人會去營業廳充話費?有多少人會去銀行排隊轉賬?
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轉的是人心。
既然消費者離不開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說明市場還是有搞頭的,一直被行業大佬甚至總理都提出的“互聯網+” 就是為了迎合這種消費方式的轉變。
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的必要
在傳統企業家眼里不值錢的生意,在互聯網專家眼里,可能就是寶藏。這就叫“跨界”,只有“跨界”,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
很多企業轉型會選擇外包公司,有見識的可能會選擇網絡營銷外管。其實做互聯網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而不是被動的,戰略上的防御。牢記互聯網的“利它”思維,能夠幫你在轉型道路上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