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將1億美元的風投攬入懷中的喜悅還沒散去,又遇到國家版權局介入調查,要讓它把吃進去的吐出來,一些媒體們的冷嘲熱諷無非是想撬動版權的堅冰,期望分一杯羹。
不管怎樣,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覺都是很不好受的。在如此這般高歌猛進的當紅炸子雞面前,眾多老牌媒體,不論門戶或者報紙一一黯然失色。國家版權局對“今日頭條”網立案調查是新媒體平臺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把這么多年大家積累起來的憤怒和不滿都爆發了出來。
再認識今日頭條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我們在跟著熱點探討今日頭條的是是非非之前,首先要了解這到底是怎樣的一款產品。
在普通用戶眼中,今日頭條就是一款資訊閱讀應用,可以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與搜狐、網易等老牌新聞門戶網站推出的移動新聞客戶端產品大同小異。
但實際上,今日頭條卻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全新物種。
在傳統的新聞客戶端產品上,用戶閱讀到的新聞大都是經過編輯篩選的,有著很強的編輯意志在里面,而在今日頭條的產品里,這種人的主觀因素被最大限度的削弱。
按照張一鳴的構想,今日頭條本質上就是一個推薦引擎,新聞只不過是其承載的一個外殼而已,他希望自己的產品未來能夠覆蓋更多維度的信息,而不僅僅是狹義上的新聞而已。
對于今日頭條這樣的內容分發應用,除了產品本身技術層面的挑戰,更大的挑戰在于要獲取到足夠多的原始信息,只有收集到足夠多的信息,個性化的分發才可能實現。
這次今日頭條的侵權麻煩正是出現在收集信息的這一環節上,一些媒體指責今日頭條未經許可抓取了它們的內容,搜狐訴“今日頭條”盜版侵權鬧得沸沸揚揚。
這就涉及到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一直有爭議的話題上了——內容原創和版權問題。
內容為王是否還能繼續?
“內容為王”一直被封為傳統媒體的圭臬,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制造的門檻已經被拉低到一個前所未有的低點。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新聞被專業媒體制造出來,另一方面,人們獲取信息的來源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上的原創內容,同樣可以納入到廣義的新聞范疇。
這些變化都導致了一個結果,那就是今天的受眾并不缺乏閱讀的內容——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有足夠多的信息,而且幾乎都是免費的,內容嚴重的供過于求。
互聯網對大家都是公平的,傳統媒體依然有著獨一無二的渠道和準入的優勢。也許相比于打官司,傳統媒體還應該反思,有幾個愿意為你的版權付費、或者你的內容優秀到用戶愿意花錢買,這樣的媒體還是極少數,大多數還沒建立起區別于他人的風格。這讓它們在喊版權時,顯得底氣不足。
新老媒體合作才有未來
對于普通的受眾來說,雖然每天都會“攝取”大量的資訊,但是其中有相當大的部分都是被動接收的、自己并不感興趣的信息,比如那些出現在微博信息流和微信朋友圈里的心靈雞湯和勵志段子。而那些對他的工作和生活有實質性幫助的內容他卻沒有渠道獲取。因為這些“優質內容”在生產出來之后,就迅速湮沒在了浩瀚的資訊海洋里。這實在是個非常諷刺的現實。今日頭條的推薦引擎模式能夠幫助打通優質內容的傳播渠道,找到了對它們真正感興趣的讀者,這實際上是在信息過載的市場大環境下,提升了內容分發的效率,從而幫助內容重新增值。
從這一點來看,今日頭條所開創的實際上是一個全新的媒體生態,是對傳統傳播鏈條的一次重構。新媒體環境下,內容的價值在于傳播,頭條作為很好的內容分發渠道,讓有價值的內容能更廣泛的傳播。
實際上,內容和平臺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是生產新聞產品,網絡或新媒體最大的優勢就是傳播新聞產品,這兩者之間其實沒有矛盾,恰恰相反能夠構成戰略合作的關系。只不過傳統媒體把新聞產品傳遞給網絡新媒體之后,它對新聞產品的價值有什么樣的需求,網絡新媒體在使用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和內容的時候,支付或采用什么樣的價值回饋給傳統媒體,雙方如果達成比較合適的價位模式,是完成可以實現互補,并且一加一大于二的結果。
其實新聞門戶當年也經歷過版權問題,無非是怎么找到平衡點,讓內容生產者的價值得到體現,而平臺自身也獲得收益。依筆者看來,一方面互聯網和傳統媒體必定要達成一個利益分享機制,才能相安無事。另一方面,傳統媒體也應當堅定不移地加快轉型與新媒體融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