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客服并無原罪,產業分工專業化和精細化是大勢所趨。資料圖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多數互聯網公司將客服業務外包給異地的第三方公司,并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客戶的真正問題。有關專家指出,如果甲方公司沒有把客服置于一個較為重要的位置,而只是作為一個應付外界服務需求的廉價工具,那這個事情就一定不會太妙。(9月3日北京青年報)
滴滴出事后,原罪“客服外包”成了潮流。好像把所有客服人員改換成“滴滴員工”,順風車的一切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這幾天,一些大型客服外包公司好像做錯事的孩子,紛紛把自己的招聘信息和相關資訊從搜索引擎上悄悄隱去;而輿論的意思,也似乎是發誓要把這些外包在異地的客服,統統“打道回府”送到各自的娘家去。
在客服的江湖,“水”當然也不淺。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客服,權限不高、業務能力不強、與甲方公司溝通不及時,就像特魯多醫生的名言一樣,“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比如,“已幫您進行加急,工作人員會盡快與您聯系”“我很理解您的心情,還請您消消氣呢!”“您放心,您的訴求我們已經反饋”。加急不加急,反正天知道。至于重要事件向甲方反映,何謂“重要”、流程幾何,也是自由裁量的問題。結果呢,很容易造成投訴響應慢、問題解決效率低、用戶體驗差等現象。說到底,你以為“直達天庭”的義憤投訴,很可能落腳到“僅有五塊錢優惠券權力”的小客服手里。這投訴能活過幾集,當然不難想見。
不過,即便如此,“客服外包”是洪水猛獸嗎?有兩點道理需要厘清:第一,分工專業化和精細化是市場潮流,外包客服和外包零部件一樣,并無原罪的邏輯。這些年,地方部門公共事業外包早就祛魅了,只要過程控制得當,交給專業的市場去做,當然更有效率、更有性價比。第二,客服成了話術的秀場,這不是“外包”行業出了問題,而是“托人不淑”、或者主觀購買了“低端客服”。客服本身是商品及服務流通的內生環節,既不能省成本、更不能少話語權,如果企業在制度流程設計層面主動“虛化”客服部門,那么,外包或者非外包,估計都是一個德行。反之,如果客服是企業內的權重部門,就算外包給其他公司專業運營,何錯之有?異地客服、外包客服、話術培養……不過是行業常態。若能用戶為中心,客服在哪里都能成為溝通企業與用戶的綠色通道。
所謂“竟然外包”、“外包存疑”等詭譎論調,終究是逆市場的,無異于將企業逼回大包大攬的計劃老路上去。讓專業的人做更專業的事,這才是產業分工的大勢所趨。當下最要緊的,是梳理外包客服的話語權和執行力,讓千里之外的客服與縱橫市場的甲方成為利益共同體、決策共同體,打客服熱線才會真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