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育在不停變革中改革,確實應該在這一過程中吸納社會的變量元素并緊跟時代的步伐,但許多院校開設的科技互聯網相關專業都存在著“名不副實”的問題,甚至頗有“跟風”之嫌。
今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正式來臨。按照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全國高考人數就維持在900萬~960萬人之間,本年這一數字仍然連結在不錯的位置,全國有940萬考生統一參加高考。
對于考生而言,不但要努力學習考出好分數,高考之后填報志愿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本年在這一環節上,考生將會有更廣闊的選擇空間。
教育部在本年3月13日發布的《關于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存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中公布了全國各高校本年的新增存案和審批的本科專業名單。從中可以發現,大數據技術、數據科學、物聯網工程及網絡空間安適等新興學科顯著增加。
隨著社會進步與時代發展,先進科技滲透到各領域,其中也包孕教育,此趨勢從高考與科技結合的愈發緊密可窺見一二。不但表示在招生專業標的目的的轉變,也表示在高考自己與科技的聯系中。
教育緊跟時代步伐本無可厚非,但許多院校卻在增加新科技專業方面有“跟風”之嫌,可能會導致這一領域產生“泡沫”,造成一些不太好的影響。
一、高考招生專業與科技結合,符合時代發展與市場需求
近兩年,許多高校增設了與科技和互聯網相關的專業。

部分高校新增專業一覽以網絡空間安適和信息安適為例。網絡安適是2015年獲批設立的工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信息安適則是計算機一級學科之下的二級學科。按照數據統計顯示,,包孕北京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在內的8所高校獲批網絡空間安適專業,而北京印刷學院及太原理工大學等十余所高校獲批信息安適專業。此外,還有4所公安院校獲批網絡安適及執法專業。
為何高校熱衷于開設與科技和互聯網緊密結合的專業?從大環境角度而言,國家對科技和互聯網愈發重視,身處教育前線的高校會響應國家號召,國家也會給予開設這些專業的高校必然的補助。而更深層的原因,在于生產力的發展和創新對人才的需要。
在大數據領域,相關專業的結業生有著非常廣泛的從業選擇。從零售金融到互聯網電商,從醫療制造到交通檢測,對大數據的需求無處不在,薪酬自然也十分豐厚。
在網絡空間安適領域,人才也極度稀缺。四川大學網絡空間安適研究院教授陳興蜀體現:“全國每年培養的網絡安適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只有約1萬名,專業人才的缺口非常突出”。但與之相反的是,社會上對于這一類人才需求度頗高。
360董事長周鴻祎體現:“無論是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還是國家對網絡安適的重視,都意味著網絡安適行業處于一個上升階段。但按照我們招聘的情況來看,網絡安適人才依然十分稀缺”。
目前,360公司已與武漢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合作創立了網絡安適創新研究院,用以培養這方面人才。網絡安適人員在未來同樣是很有前途的職業,在近年的中國和美國,一個高水平的安適研究員很容易掙到上百萬年薪,甚至在行業中被爭搶,年薪也可能漲到千萬級別。
網絡安適、大數據等新興人才供給的嚴重不足,以及各層次人才面臨短缺的現象,可在必然程度上為高考考生選擇專業提供指引。
按照麥肯錫分析陳訴顯示,到2018年,大數據領域的工作需求急劇擴大,工作崗位激增。大數據科學家的缺口將在14萬到19萬之間,而懂得利用大數據做決策的分析師及經理的崗位缺口預計可能達到150萬。在拉勾網發布的《2017互聯網人才流動陳訴》中,數據開發也以20萬的年薪名列互聯網行業高薪職位榜單之首。
生產力的需要催生了商業模式的轉變和人才需求,也促使各大高校加緊了對這方面人才的培養。除了名校開設了互聯網相關專業之外,如齊魯工業大學及安順學院等一般的地方院校也設有此類專業。
教育的與時俱進,通過高考招生的變革得以表現。此外,高考自己也與科技的結合愈發緊密。教育在不停變革中改革,確實應該在這一過程中吸納社會的變量元素并緊跟時代的步伐,但許多院校開設的科技互聯網相關專業都存在著“名不副實”的問題,甚至頗有“跟風”之嫌。
二、高考與科技緊密結合,但開設新專業存在噱頭之嫌
近年來,高考中出現機器人答題、全程GPS定位、移動視頻監控等高科技產物,甚至還可以利用大數據來押考題和填報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