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消費品市場。不久前QuestMobile發布了《移動互聯網 2017 春季陳訴》,陳訴中顯示中國移動用戶已經突破 10 億,每年最低增速超過10%。
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背后,孕育了龐大的數量的手機廠商。近幾年,中國國產品牌的手機產品在全球的出貨量高速提升。這意味著中國手機廠商的設計、研發、制造水平已經逐步向世界領先靠近。在國產安卓手機中,僅華為、小米、OPPO、vivo四大品牌已經占據了手機市場43.5%的份額。有人說,世界只有三大手機品牌:蘋果、三星、中國手機。
電子消費品的升級必需靠創新引領。即將到來的5G風口,給全球的手機產業尤其是國內的手機產業帶來了未知的機遇和挑戰。當新的戰場開啟,中國是否還能有品牌脫穎而出?國產手機需要的是哪些創新?借此,我們通過探討3G與4G、蘋果與高通,來說說國產手機行業需要最需要的創新模式,行業的未來如何厘革。

產品創新:消費者成就的行業傳奇
如果說品牌是企業的價值護城河,那么技術創新就是企業保留的命脈。一般來說,技術創新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產品和用戶體驗的創新、行業應用和解決方案的創新,以及核心技術和平臺的創新。產品和辦事的創新可以說是讓消費者愿意買單的第一道門檻,也是很多創業企業第一桶金的來源。
在產品和用戶體驗的創新方面,蘋果毫無疑問曾是一個傳奇。蘋果的創新以應用創新為主,主要包孕了以用戶界面、新技術采用等為核心的產品化創新;通過超出預期的用戶體驗獲得品牌忠誠及產品高溢價的營銷模式創新,以及搭建起iTunes和App
Store為核心的平臺系統實現內容營收的系統創新。
時至今日,不得不說這種基于產品創新的模式一大毛病就是極易以本身為中心,而缺乏成就本身也成就他人的大局不雅觀。且不說蘋果幾乎沒有對核心蜂窩技術進行投資,無法參與尺度制定,更不提供尺度技術。比來,蘋果強勢壓榨供應商、與供應鏈合作伙伴“撕破臉皮”的事例就不停涌出;更有甚者,蘋果為了維護本身的利潤,不惜損害用戶體驗,封閉了微信打賞,引得App生態圈怨聲載道。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產業鏈共同繁榮,才是真正可以持續的繁榮,而不是一家公司攫取超額利潤。坦率說,蘋果已經有點越來越像一家設計和供應鏈辦理公司。也許并不是蘋果變了,是我們對光環下的蘋果一直有著斑斕的誤會——它足夠偉大,但也過于強勢和蠻橫。
底層技術創新:鞭策行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年輕人都愛崇互聯網,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并不了解是怎樣的科技條件建構了這個世界。
在我眼中,基礎技術和行業解決方案的深度底層創新,才能真正改變和鞭策一個行業的上中下游全產業鏈。不得不提到一個與蘋果的創新模式截然差別、但每部蘋果手機都要向其支付專利授權費用的公司——高通公司。
為什么每部iPhone都要向高通支付專利授權費用?因為高通發明了3G/4G的核心技術,擁有尺度須要專利,沒有高通的技術,iPhone是不能稱其為智能手機的。
高通是如何成為國際專利大戶的?答案很簡單,底層技術創新和行業尺度。
高通在通信產業的底層核心技術上投入了大量研發資源,擁有一大批大師級的研發科學家團隊。每年20%以上的營業收入投入研發中,到 2016 年在研發上的累計投入就達到 440 億美元。同時,通過手機制造商+運營商組成的“鐵三角”促進了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而且以此為基礎,,鞭策整個移動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高通進入中國以后,是通過專利授權許可模式,與中國企業共同培育智能手機產業鏈。高通技術研發專利+行業尺度前瞻的打法,造就了如今的行業地位,極大地鞭策了整個行業的發展。高通不但在3G和4G時代引領了潮流,在5G時代還連結著前瞻創新的勁頭。
高通式創新無疑需要大量的時間、本錢、人才投入,這在商業社會都是極為名貴的資源,高通幾十年如一日地進行底層核心技術攻關,確實不容易。但這種創新模式也有一大不確定性因素,就是不單前期投資巨大,還非常依賴于一個國家和社會對知識產權掩護的重視和認可程度。以往在中國這種系統性技術創新鮮有人愿意嘗試。但是它一旦成功,鞭策和加速的卻是整個產業的創新升級和業界生態圈的發展。
“高通反面中國手機廠商競爭,相反,我們把最好的技術分享給這些合作伙伴使用,豐富合作伙伴的產品線。”這是多次接觸高通發言人,讓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話。高通當年也曾是手機廠商,后來因為會與其他手機廠商形成競爭關系,最終選擇了放棄手機業務,將專利分享出去,讓合作伙伴的產品更具差異化和競爭力。
技術創新驅動下的產業鏈整合:中國智造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