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國產院線電影一年能有50部得到豆瓣7分以上時,也就是一周一部,中國才真正實現了從電影大國升級為電影強國。
前天(6月25日),上海國際電影節已經完成解散了。而讓人些許不測的是,本年上影節的“片單大戰”第一梯隊的影視巨頭們進入冷靜期,片單薄弱,反而第二梯隊陣營里的成員開始發力。
本年,背靠BAT巨頭的阿里、騰訊影業與國內傳統的幾大影視公司光線、博納、華誼等都沒有發布完整片單,仿佛武林高手看慣浮華,此刻選擇悄然避世。
跑馬場上只剩下萬達影業、樂視影業一往如前,萬達之夜來勢洶洶公布了27部電影項目和9部電視項目,樂視影業拋開近段時間各種風波的影響公布了12個電影項目。
而新一代影視公司中寧浩的壞猴子影業成為新生代表,公布了6部電影項目,似乎江湖大佬的刻意低調為上升期的新貴提供了市場空間。
而總的來說,本年國內的電影市場與電影產業都在趨于理性,“XX之夜”的霓虹燈光已經黯淡,大佬們在理清局勢,等待更好的時機,新秀們巴望建立新的格局,分得市場的一杯羹。
或許在冷卻的“片單大戰”下,我們更容易看清世界發生了什么。
上影節冷卻的“片單文化”:光線、博納等大佬冷靜避世
在上影節開幕前一天夜晚(6月16日),華誼兄弟舉行了華誼兄弟電影之夜。這次電影之夜上華誼對外公布了8部電影作品,除了之前公布過的馮小剛導演作品《芳華》、盧正雨作品《絕世高手》、管虎導演作品《八佰》、《我是馬布里》《前任3》等電影,還公布了新項目,翻拍經典法國電影《初吻》。
比擬起華誼去年“H計劃”第五季片單公布的22部作品,本年華誼的片單就顯得低調得多。據了解,2016年第五季片單上的作品,除去合作引進的電影作品,華誼2016年的8部電影全部完成,而2017年的片單上則有《律師與殺手》、《天靈靈》系列、《小爺》、《電競英雄》等作品尚未完成,其中電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定檔2018年春節。片單中11部作品完成度并不算高。
而在上影節開幕的當晚(6月17日)博納影業也舉辦了博納之夜,對外公布了4 部電影項目,包孕本年暑期檔即將上映的《建軍大業》《殺破狼之貪狼》《明月幾時有》和電影《紅海行動》。博納影業總裁于冬玩笑要大膽預測一下票房,“要豪取20億!”同樣低調的還有6月19日騰訊影業舉辦的電影之夜。當晚騰訊影業只是公布了《中邪》《絕世高手》《十萬個冷笑話2》《一代妖精》4個電影項目。騰訊影業CEO程武留下了懸念,“完整的片單,我想我們還是老時間,9月17日,騰訊影業年度發布會上見”。
國內影視公司第一梯隊的陣營中,光線傳媒甚至沒有發布片單。雖然光線傳媒在電影領域憑借《美人魚》《你的名字》《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等作品占領了年輕市場,但據了解,光線影業2016-2017年片單16個項目中有一半尚未開機,并且多部影視作品處于停擺狀態,如金庸IP、陳嘉上導演的《射雕英雄傳》,饒雪漫小說IP《沙漏》,2016年立項的《東宮》等。這或許與光線傳媒本年趨于理性,不再擴充片單有必然關系。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體現,“按目前的片單計劃,中國電影還缺兩三百名導演”。所以本年光線并沒有發布片單,“如果一部片單都不發布,難道就會影響業務推進嗎?大家難道看浮夸的東西還少,還缺你一個?”
阿里影業也沒有發布片單,并明確體現本身將調整戰略,第一,阿里影業將專注做基礎設施的辦事平臺;第二,阿里影業會繼續做少量內容、不以擴量為目標,不與內容方構成競爭關系。王長田所說,成熟的電影市場票房只占30%-40%,其他收入來源于版權銷售、點播分成、衍生品等,阿里影業似乎正在身體力行這件事,阿里影業董事長兼CEO俞永福感嘆:“非票房的商業化其實太是阿里體系的優勢了。”
對于片單,俞永谷十分直白,“有一部分(項目)成了PPT。本年我們沒有辦XX之夜,還是先做了再說。”
顯然,片單盛宴上大佬們的缺席讓本年的上影節顯得有些冷清,也讓“片單之戰”走向冰點,似乎這門“輸人不輸陣”的聲勢文化已經被人拋在身后。大佬們的態度很明顯,本年他們不畫大餅了。
這對于中國電影市場而言或許是個好現象,在遭遇了各大影業集團片單500部作品滑鐵盧完成度不超過40%、新生電影公司面臨行業“生死劫”保留困難、電影人才稀缺、國產電影品質頻頻下滑不雅觀眾反水等眾多行業問題的局面下,電影產業需要的是冷靜與反思,“畫大餅”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萬達、樂視影業奮力跑馬,壞猴子影業緊隨其后,誰能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