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寶寶類理財、P2P、眾籌等一系列在“互聯網+”浪潮下誕生的新興投資理財方式,讓普惠金融得到有效實踐。它們在給傳統金融辦事行業帶來沖擊的同時,也在刷新中國居民對金融產品的認知和投資理財不雅觀念,悄然重構中國家庭的資產配置。互聯網金融走紅的背后,是中國居民日漸開放的投資理財心態。
然而投資理財要獲得可不雅觀的收益,僅憑開放的心態是不夠的,日益復雜的金融投資市場也對中國投資者的金融能力提出挑戰。戴著互聯網金融的光環和桂冠,P2P行業迎來高速發展,但行業內魚龍混雜,平臺倒閉、跑路等負面事件不停,就連紅嶺創投也頒布頒發轉行。 2016 年以來,一批財富辦理公司、P2P平臺被查,讓投資者蒙受巨大經濟損失,凸顯了風險防范能力重要性。
在金融市場投資品種不停豐富、投資風險日趨加大的大環境下,擺在投資者面前的,是如何不踩雷,將損失降到最小。此時,更加凸顯出居民金融知識、風險辨識等金融能力的重要性。
隨著國家金融監管政策的趨嚴,留給互金平臺保留空間越來越小。有業內人士分析,僅銀行資金存管、存案制兩道硬性門檻,就會讓90%的小平臺淘汰出局。
所以說,一個互金平臺想要保留下去,底線就是得“合規”。平臺唯有合規,才能長期發展。
BAT那樣的大巨頭,暫且不消說。就以人人投為例,在上線之初,就獲得了電信與辦事業務經營許可證,同時還是證監會股權眾籌協會的 8 家會員之一。
據了解,人人投創始人鄭林,從 2004 年起就開始操盤國際資金項目,在這行深耕了 10 幾年,也積累了相當深厚的人脈和資源。
有政府機構做信用背書,再加上專業團隊,專業運營,他們能超越同行,成為全國實體眾籌平臺中,融資項目最多、融資金額最高、注冊投資人數最多的機構,也就不足為奇了。
想來,這樣一個有合規平臺、有專業金融運作能力的公司,不管行業趨勢怎么幻化,也不會撼動他們在互金行業的地位。
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普通投資者都是金融學家,那是不成能的。在為居民提供金融辦事的時候,如果用計劃經濟的思路,是對被辦事者的一種褫奪,,會導致風險事件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