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頭條不必然是當下最具有進攻性的互聯網公司,必定是最會挖角兒的平臺。
“微頭條”不停吸引明星、企業家入駐,給予首頁的大流量分發,撼動了微博最名貴的大V資源。本年 5 月爆出,“火山直播”以 2000 萬入駐費挖走“快手一哥”MC天佑。 8 月底爆出,“悟空問答”簽下 300 多個知乎大V,據說一年給的外快是 20 多萬。
高薪挖人的確能剩下一大筆廣告費,今日頭條的底氣在于信息流廣告的豐厚收入,以及一路開掛的估值。在眾多資訊端及瀏覽器聯合絞殺下越發強大的頭條,已與微博徹底交惡;而孵化了近一年問答產品也獲得首頁重點保舉,筆者有歷史迷伴侶在知乎是小透明,但在悟空問答收獲不少點贊和評論,做頭條問答激情喚醒了。
很明顯,頭條與知乎之間爭斗才剛剛開始,而這兩個產品的“互鑒”、產品改進也很有意思。
一、 兩個邏輯迥異,差別圈層的產品竟然能懟起來?
今日頭條從草根自媒體流量紅利起家,一直到 2017 年年初,頭條產品大改版,在首頁把“關注”放置在“保舉”之前,才逐漸摘掉內容low的帽子。盡管張一鳴堅信,算法是沒有偏見的,但是人們注意力跟著“大V”以及關注對象走,遠遠比機器保舉來的高效。

(左圖首頁顯示其實是“關注”而非“保舉”,而且在首頁中加大了悟空問答的流量保舉)
但知乎上線初定位于知道2. 0 版,最早核心用戶程序員及IT人士,繼而拓展到各個行業的專業人士及大學生群體。隨著知乎用戶突破千萬級之后,能提的問題大多可以搜到答案了,目前涌現出的問題要么生僻瑣碎,要么是跟熱點;而回答門檻也越來越低,而深度分析也不如爆照及段子條四兩撥千斤。“知乎精英”不得不承認其質量稀釋已處常態,并非說今日頭條挖走 300 多個大V之后才突然水化的。
今日頭條是一款移動端的Push產品,而PC端更多便于內容編纂的后臺,并沒有啥流量。但知乎從一開始就是為坐在電腦前的上班白領辦事的,問答模式往往都是用戶主動搜索問題或尋找問題答案的,在PC站點的閱讀效果、鼠標點贊、鍵盤輸出方面的體驗明顯優于移動端。
在平臺變現模式上,今日頭條是信息流廣告模式,基本是靠向B端企業主收費;而知乎的“市場”中的Live、書店、付費咨詢等均是直接向C端用戶收費。向用戶收費能保證用戶免收廣告打擾,但平臺的抽成是細水長流,遠不及廣告模式躺著收錢來得快。
今日頭條的內容矩陣在“資訊+泛娛樂+問答”不停擴張,在用戶日活數和數據上還有相當的增量空間。知乎至今艾瑞指數其安置量不過 3500 萬,但用戶優越感始終俾睨群雄,在 8 月 29 日“如何看待 300 多位知乎大V被挖傳言”問題中,贊數最高的回答完美彰顯“逼乎”范:“感謝今日頭條幫知乎凈化環境”。

(日活數據對最近源艾瑞App指數,這樣粗暴的對比并分歧適,但能突出今日頭條的優勢在流量,而知乎的優勢是質量)
二、 知乎的新殺器——“想法”,社交化看起來很美
頭條挖人行動早就按照所需興趣話題進行鎖定并逐一對接了,只是現在才被熱議,這么多大V停更,知乎不成能沒有防備。有人會說幾百個大V走并沒關系,但這忽視大V的模范作用,想想微博此前一直是小米粉絲營銷的主場,如今小米的高管均轉戰今日頭條。 8 月 21 日上線內測的知乎“想法”產品,一度被解讀為對標微博的。
在長而深度內容深耕的知乎,運營起“想法”必定是駕輕就熟;知乎創始人周源、COO張亮也親自上陣“想法”,與關注者頻頻互動;反不雅觀今日頭條要做問答要想由淺入深,難度更大,只能借外援。
想法所帶來的問題是:(1)想法可能并非是原產地,而是伴侶圈動態的分發地;(2)想法并非是一個全新的產品,此前知乎就能分享個人動態,入口藏得比較深,“想法”的特色是加了時間軸并在首頁處給予了重視;(3)流量依然匱乏,連周源的想法僅 77 萬人關注,運營者的“鼓掌”取決于關注者多少,換句話說,并沒有對知乎中小V進行流量扶持。
“想法”對知乎的意義更多強化KOL與粉絲之間互動頻次,并讓用戶更長時間的停留在知乎內。知乎所面臨的兩難是:不能一下子放開測試的閘門,不然知乎的高質量內容將進一步被碎片化、水化;而對中小KOL來說,想法活躍度還不如伴侶圈,能否忍受寂寞堅持玩下去也是一個問題。反不雅觀今日頭條進軍問答,更多了一股光腳不怕穿鞋的魄力,任何一點點改善都能超出用戶體驗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