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格力給洛陽砸了 150 億,我們瞄到了更深刻的
格力近兩天在媒體上出現頻率極高,網傳他們忙著在做兩件事:造車、造機器人。兩件事一假一真。
造車是假的。
近日坊間熱傳“董明珠攜格力團隊一行現身天津一汽夏利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就入股天津一汽夏利事宜進行了最后磋商。”昨天格力通過深交所發布公告,對此事進行辟謠。
雖然如果一汽夏利沒譜,但格力造車這事也許值得再不雅觀望一陣,終究董小姐還占著珠海銀隆一大股。
造機器人是真的。
昨天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確認了,要在河南豪擲 150 億,建設洛陽自主創新智能制造產業基地。

格力給洛陽砸了 150 億,我們瞄到了更深刻的“原因”
據了解,這個項目將占地 5000 畝,其中規劃包孕:
- 中原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將為政府和企業決策提供軟科學研究與咨詢辦事;
- 中原智能制造公共辦事平臺,將為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提供解決方案等綜合辦事;
- 通過3~ 5 年的發展,形成包孕機器人、智能機床、精密模具、小家電在內的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自主研發、自主裝備、自主集成、自主品牌”中國洛陽自主創新智能制造產業基地。
這 150 億砸下來,格力可算是為其“大張旗鼓”的轉型又敲了一記響鑼,而就在前不久,董明珠還就格力機器人的“深度布局”體現,明年格力計劃早 2500 臺機器人,這個數量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算是非常巨大了。
此次大手筆入主洛陽,讓人們對格力的“智造”戰略又多了一份關注,格力緣何要如此重金安排機器人智造產業?
行業內看法紛紜,但總結來說大致有二:
一、開脫空調的束縛
無論是前文說的“造車”也好,“造機器人”也罷,都是格力謀求多元化的一種方式,因為格力太“單一”了。
不久前,格力電器發布了半年報,賬面上看還算標致:
本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 700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4. 5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8%,格力中央空調以18%的占有率再次排名第一,這也是格力電器自 2012 年首次打破國外品牌的霸主格局以來第 6 次奪下中央空調排名桂冠。
但是,在這標致帳下面,格力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都比同行美的要少得多,營業收入差不久不多只有美的的一半。
更尷尬的是,在上半年主營業務的四大類中,空調營收就占了92%,而按照我們搜索的陳訴顯示,美的空調業務只占 4 成,業務更多元化。
雖然格力沒有公開承認,但是靠單一的空調業務,已經讓格力有些慌了,謀求更多元化的業務似乎成了勢在必行。
在這次的“造機器人”之前,格力也嘗試了其他的多元化方式,好比推出了“格力手機”,但不客氣的說,格力的手機從兩年前面世到現在,在國產手機這片紅海連一絲漣漪都沒有擊起,存在感巨弱,除了媒體傳播的“董小姐開機頭像”之外,連一些值得傳播的噱頭都少有,無疑從家電轉做3C數碼,格力是略挫敗的。
這次造機器人,格力下了大手筆,從行業人士的角度來看,比做手機更靠譜,終究家電產業和智能制造息息相關。

二、智能裝備的誘惑
按照格力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格力智能裝備營收為9. 6 億元,看上去比擬空調業務的 546 億顯得不值一提,但是從增速角度來看,是非常迅猛的,同比增長有 27 倍之多。
格力方面曾對外體現:
在過去幾年時間里,格力完成了內部生產線的自動化,去年,格力通過自主研發制造的智能裝備,將整體生產效率提升了10.5%,效果明顯。
據悉,,格力目前生產的工業機器人有 7 成都是格力本身內部消化的,但是市場客不雅觀體量依然在,潛力巨大,所以格力不會放過這個增長點,智能裝備產業也就成為了格力未來發力的主要標的目的之一。
在這次落地洛陽,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情:
對于落地河南,格力方面的說法是:“老工業基地,底子好,人才多,政策好。”
我們問了幾位工業機器人的從業人士,幾位均體現,洛陽政策確實好,但是不止洛陽好,很多二三線城市都在走這條路,政策很多都八兩半斤。
而對于這次的落地,業內有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富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