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吳懟懟
臺網融合的推進在中國持續了很多年,央視和地方三大衛視,騰訊視頻、愛奇藝和優酷三大視頻平臺,還有米未傳媒、燦星制作、慈文傳媒等為代表的內容制作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都在不停突破自我界限。而社交媒體以其“平臺+內容+用戶”的去中心化傳播優勢,很大程度上助推了電視媒體從內容、渠道和終端的深層厘革。
按照索福瑞基礎研究數據, 2015 年全國可接入互聯網辦事的電視不雅觀眾中,有83.4%經常使用社交媒體類互聯網辦事,截至 2016 年年底,該比例上漲至93.3%。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深圳四個城市的數據顯示,綜藝節目是通過社交平臺討論最多的節目類型,達到76.6%,影視劇以51.88%次之。
不過,長久以來, 還沒有一個中間方來給臺網融合做一次階段性總結。臺網業務開展 4 年后,微博作為社交媒體代表搞了首屆微博電·視影響力盛典,匯聚上述這些頭部電視劇、綜藝,網劇和網綜的制作團隊。這次盛典上,索福瑞發布了《 2017 微博電視發展陳訴》,陳訴顯示,本年上半年,中央級頻道及省級上星衛視播出新綜藝 99 檔,其中88.9%與微博建立合作;播出新電視劇 120 部,其中67%與微博建立合作。視頻網站新上線網絡綜藝節目共 69 檔,90%與微博建立合作;上線網劇 185 部,其中73%與微博建立合作。
陳訴還指出來, 2015 年上半年,國內TOP30 電視綜藝在微博平臺所獲得閱讀次數占比為79%,,到 2017 年上半年,占比進一步增至85%;TOP30 電視劇在微博平臺所獲得閱讀次數占比,也由 2015 年的45%增至 2017 年的93%,漲幅超過100%。其中,TOP3 的綜藝及電視劇內容在微博上的不雅觀眾規模、閱讀量增長更加明顯。
IP劇和綜藝的馬太效應同時也說明,微博飾演的是內容營銷渠道和放大器角色,甚至也可以說是IP劇和綜藝內容營銷和發行傳播的基礎設施。在用戶注意力經濟尤為凸顯的當下,這屆微博電·視影響力盛典可以說是臺網融合的一個注腳。
臺網融合,視頻平臺不再區分電視劇與網劇
騰訊公司副總裁兼企鵝影視CEO孫忠懷說,在具體的工作中,他們已經不太區分網劇或是電視劇,更愿意在稱呼的時候用連續劇這個詞。一個作品在電視臺和視頻平臺都播出,是對于作品影響力和商業價值釋放最大的前提條件。
其實,應該不只是劇如此,綜藝也是如此。它們只是最開始的傳播媒介紛歧樣罷了,內容生產邏輯是相似甚至相同的。好比馬東職業生涯很重要的一站是央視,《中國有嘻哈》總導演車澈出身SMG,愛奇藝高級副總裁陳偉曾在浙江衛視任職……做出了當下網綜爆款的操刀者,大多都還來自傳統電視臺。
我蠻贊同合心傳媒總經理王征宇提出的"老品類、新東西”的不雅觀點。以唱歌和交友兩類剛需類節目為例。從《超級女聲》、《我愛記歌詞》,到《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再到現在的《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無論時代如何變革,必然會有現象級的唱歌節目。交友類節目雖然比來兩年不太景氣,但世界范圍內還是不停涌現新的交友節目,國內也許過段時間還會冒出來。
所以,無論從人才來源還是內容形態來看,電視劇和網劇,電視綜藝和網綜自己就不存在邊界。 2014 年被稱之為臺網融合元年,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發展在那一年到了一個高潮,另一方面微博等社交媒體讓傳統電視內容也都開始擁抱網生。
就像王征宇說的,微博是第一個公開無競品的戰場,就是唯一一個大家能打架的地方。微博相當于廣場,節目或者內容創作者相當于這個廣場周邊的房子,大家可以通過這些房子看到廣場里在發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