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是編程界的重大節日,這一天被稱作程序員日。
在連接成為所有企業戰略以及用技術改變未來的今天,程序員越發重要。企業們要有對于當前及未來的社會責任,程序員則有未來實現萬物互聯時代的擔當。一個企業是否真正重視技術,從其對程序員渴求度即可見一斑。因此,從近兩年程序員的流動走向,基本上能看出企業對于技術的重視以及戰略的轉型。
譬如,我身邊有不少好程序員,近來都去了阿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想想也就明白了,從幾個月前發布“NASA計劃”到前些日子成立研究院,阿里其實正在戰略轉型為技術公司,技術則是貫徹其“解決社會問題”邏輯的基礎。對于一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重視的技術的企業,程序員們沒有理由不選擇去阿里。
10月11日,馬云在云棲大會頒布頒發成立探索人類科技未來的實驗室“達摩院”,并在三年內集團研發投入1000億人民幣,用于涵蓋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的研究。 馬云認為,要創造未來,就要解決未來世界經濟與社會的問題,“解決社會問題”是阿里始終貫徹的技術研發邏輯。現在的阿里,已經到了必需探索人類科技前沿的階段。因此,社會責任與時代擔當,是阿里巴巴探索人類科技前沿的根本動力。
這個根本動力與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目標比擬,顯然要宏大的多。根據馬云“即使阿里巴巴不在了,達摩院還能繼續存在”的構想,達摩院不只是阿里的,還是世界的,乃至全人類的,因為它擔當了鞭策人類科技進步的重任。因為,用技術去突破未來社會與人類的界限,這才是科技應該具備的精神,也是一個有長遠未來的企業應該具備的責任。
事實上,這樣的目標放在十年甚至五年前,估計都沒有哪個企業敢這樣說。因為即便說了,人們要么認為它是在吹牛,要么根本就懶得去聽。
但是現在阿里敢公布這么宏大的一張未來藍圖,大家卻相信這不是阿里在大放厥詞,因為在過去的8年,阿里云已經用其不停精進的技術及越來越強的計算能力,征服了一個又一個領域。目前,阿里云已經有來自67個國家的一百多萬用戶,其中在中國五百強企業的覆蓋率超過1/3,在產業覆蓋率方面大概已經超過了50%。
阿里有超強的程序員陣容,達摩院請來科學界豆剖瓜分
如果說以前程序員選擇去阿里,是因為阿里的重視與薪酬,現在估計更多程序員是因慕名與向往。達摩院未來要投入1000億不說,還會在全球各地組建前沿科技研究中心,初期計劃引入100名頂尖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達摩院”首批公布的十個名單里有三位是中國兩院院士,五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包孕人工智能領域知名的Michael I. Jordan,以及“人類基因組計劃”的George M. Church。

在“達摩院”公布前,還有十三位頂級科學家在阿里巴巴總部參加座談。可以說,達摩院請來了科學界的豆剖瓜分,在有錢有人有技術并有機會與知名大佬一起做技術研發的阿里工作,這自己就是一種殊榮。
未來是萬物互聯的時代,主要特征就是計算無處不在,物聯網技術融合任何領域。必然程度上,阿里探索人類科技前沿的進程,就是先用技術連接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當全行業都實現連接以后,就可以用更深的技術去改造并升級已經連接的一切,其中也包孕人類的未來。
目前阿里已經在人類健康及醫療領域已經做了很多布局,ET醫療大腦就是因此領域而生。前不久,阿里云已經與華大基因共同發布了“2020計劃”,到2020年,2000塊人民幣以內,24小時內,對于人的23對堿基因進行全量測序。
馬云之所以說阿里已經到了必需探索人類科技前沿的階段,之所以說社會責任與時代擔當,是阿里巴巴探索人類科技前沿的根本動力。是因為阿里已經具備了探索的能力,能夠擔當時代重任。阿里也正在通過踐行云計算與各大產業的具體融合,來證明其擁有這個能力,不妨事看看下面的多個案例。
在紡織領域,中國最大的紡織面料生產廠商恒逸,面料生產過程傍邊用煤炭發電,阿里云的技術可以優化它的發電效率,僅僅1%,一年就可以節省450噸的煤;
在家電制造領域,飛利浦中國已經把它全部的數據中心放到阿里云上,整體的運維成本,包孕人員大幅度下降,整體成本下降50%;
在能源領域,發電企業中國華能,每一年將要采購巨大的物資,阿里云幫手他們把采購的數據進行整體打通,對采購效率發生很大的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