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行,人工智能是熱議的話題。近兩年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帶起了新一輪的技術產業革命。2017年122日,深圳無人駕駛公交車正式上路,是全球首例在開放的道路上自動駕駛的公交。人工智能發展迅速,有人預言很多職業一定會被取代,包孕司機,律師、編纂、金融分析師、翻譯等。

厘革來的如此之快,又將如何面對?是恐慌還是慶幸?
人工智能與蒸汽機、互聯網一樣,無疑會鞭策人類向前前進,提升人類生產效率,取代一部分職業,也刺激一部分需求。谷歌研發的無人汽車會取代司機,摩根大通利用AI開發出金融合同解析系統,會取代部分律師、金融工作人員,汽車行業出現焊接機器人……。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讓人們減少枯燥、無味、大量重復性、高風險、高危險工作,將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好地幫手人們決策,解決問題。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例如心理咨詢師、人工智能研究員、創意策劃、藝術家等。這些職業人性化、藝術性高于其他職業,就不會那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能夠輕而易舉取代的工作一般都具有場景不發生變革、信息完全、重復性操作、流程確定這些特征。
大家都知道機器人做的事情,一般都依靠固定程序,是有章可循的,在重復性勞動方面具有優勢,而對于文創行業來說,工作成果依賴創意,而創意的產生大多有都是隨機的,更多的依賴經驗、靈感。對那些投身文化創意產業的人,,面對人工智能,大可不必心慌。人工智能會提升文創工作效率,但不會完全取代文創人存在的價值。
1917年現代藝術核心人物馬塞爾·杜尚在美國紐約展出了一個小便器,并命名為《泉》,這件作品沖擊了當時的藝術不雅觀念,直面藝術與生活的問題。盡管當時《泉》被拒絕展出,但是杜尚的現代藝術不雅觀念影響深遠,之后很多流派都從杜尚那里汲取營養。
這種突然對傳統美學的反叛和情緒化的表達,應該很難通過人工智能來實現。人工智能依靠大數據分析,可以對藝術潮流、創作規律做出一些有意義的判斷,對創作流程進行有效整合、梳理。但是在如何引領潮流,如何更有創新,如何顛覆傳統藝術不雅觀念方面,人工智能并不擅長,所以也無法取代人類。
人性的復雜程度遠超過技術,而人工智能應用大多都是冷冰冰的機械應用。雖然可以處理海量數據和信息,但是無法理解人類的行為,也無法認知人性。
既然人工智能無法取代那些偏藝術性工作,那么文創行業從業者就可以安枕無憂了嗎?就能對人工智能不管不問嗎?當然不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需要每一個人認識到它在效率提升、精準化辦理方面的優勢。這種優勢可以與文創產業深度融合,大幅提升行業效率,最大限度釋放互聯網的優勢。

例如,藍海創意云的Agile Shot辦理系統就是一款數字化辦事產品。通過對文創行業的工作流程進行監控與辦理,幫手行業從業者,特別是影視、動畫、游戲項目中的各個相關方,敏捷、高效、安適地辦理項目數據和數字資產,可以便捷地把控制片辦理中的流程監管、角色設定、數據存儲與共享、項目審核與拆包、財務預算與收支、在線審片等諸多環節,為影視制片流程提供最佳解決方案。這種技術辦事,大大提升生產、制作效率。
這種智慧辦事拉近了平臺與用戶的關系,讓用戶在享受技術便捷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技術的溫度。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效率革命,而更多依賴于創意、文化的文創行業,是很難將人移除在外,直接依靠技術。藍海創意云將創意人的工作與技術連接,深刻理解創意人的需求,讓技術不再冷冰冰,也讓平臺用戶不懼怕任何一次技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