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49
昨天是“三八”國際婦女節,大量自媒體圍繞這個主題推送了內容,品牌也借機蹭熱點,做了不少出彩的營銷策劃。在一些企業,下午放假逐漸成為例行規矩,所有這些,讓婦女節的話題輿情持續升溫。
經理梳理發現,截止到3月8日15點,微博上由@人民日報發起的“婦女節”話題,閱讀量達2.5億,討論58.2萬。據清博指數提供的數據,在公眾號上,3天內有關“婦女節”的文章達到17432篇,閱讀量超過3238萬。
經理發現,在百度指數上,關注婦女節的用戶群體中,30歲到49歲的占比達到80%。
有意思的是,關注女生節的用戶中,29歲以下的人群占比近80%。
也許大眾對“婦女”一詞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年、已婚、帶孩子。甚至有人說,在消費過程中,談女生和美女能促進消費的實現,談婦女只能引發矛盾。
針對女生節和婦女節的不合,“很久以前”羊肉串做了如下海報:
但更多品牌在做營銷時,措辭上做了改變,統稱為女人節:
并非所有女性愿意被稱為“婦女”,于是女生節、女王節、美女節等各種稱呼隨之而來,品牌各取所需,借機營銷。
實際上,在我國司法解釋中,把14歲以上的女性都稱為婦女,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三月八日才是大家真正的節日。
婦女節,網民到底在關注什么
從百度指數來看,圍繞婦女節,頻率最高的兩個詞別離是“策劃”和“活動”。
在搜索熱度上升最快的問題中,“婦女節怎么過”,“婦女節送什么禮物”,“婦女節祝福語”,“婦女節策劃”,“婦女節PPT”等這類問題位居前列。
經理由此分析,許多公司比較重視這一節日,圍繞節日舉辦相關活動,策劃營銷必不成少,而普通人之間的節日祝福、送禮也成為關注熱點。
大號表示
“冰川思想庫”推送《我是女性,也是一名社會學博士,,我只想成為獨立的本身》一文,文章認為,男權、女權都是生命力很弱的詞匯,它們都無視個體生命的自我塑造。生理性別是生而差別,但社會性別是政治產物,我們沒須要根據他人的意志來擺布本身的生活。性別之外,還有階層、地域、職業等等之分,如果我們以這種外在的身份來指導本身生活,我們必將是被撕裂的。
“書單”推送《過了30歲,我勸你別太在意什么中年危機》一文,文章稱,比階層焦慮藏得更深,但更急需緩解的,是我們對年齡的敏感和焦慮。說白了,如果真正有什么東西給你造成了危機,那也不主要是年齡,而是你本身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狀態。
“古典書城”推送《女神節,致最美的她》,文章說,婦女節的創造和存在意義,就是為了見證婦女創造歷史的見證,為得到平等、公正、和平以及發展所做出的斗爭。況且,女性一直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必不成少的主角。三八婦女節來臨,請送一份祝福給你身邊的每一個女性。
“錦麟說”的推送《婦女節談談男人:中國男人正走向死亡?!》包羅兩篇文章,其中一篇認為,中國男性的健康以及心理問題已經成了鐵一般酷寒的客不雅觀事實,卻很少聽到他們的求救聲,作為中國家庭的頂梁柱,中國社會不成忽視的龐大群體,中國男人,一直靜暗暗的悶聲不語。在中國文化中,對男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許哭。夾縫中的中國男人,實屬不易。
“新周刊”推送《三八婦女節,已經成了歧視女性的節日》一文,文章說,從“婦女節”釀成“女生節”,繼而是“女王節”和“女神節”。然而,它畢竟還是釀成了“歧視女性”的節日。
此外,不少公眾號從婦女節由來、婦女節祝福等角度,也做了相關推送,為婦女節輿情熱點添磚加瓦。
品牌借勢營銷
其實,無論過節與否,女性具有強大的購買力,從“雙十一”千億規模的消費神話中輕易看出。在婦女節這天,如何討好女性用戶,也成了各大品牌營銷重點。
先看老司機杜蕾斯:Because of you,I'm into.
百度每年都會做有關婦女節的設計:
可口可樂的設計,很有女王范兒:
經理欣賞神州專車的案牘:
UC案牘就顯得LOW了:
五糧液的案牘不錯:
360的如下:
餓了么的海報:
社群科技推出婦女節集贊活動,創意加分:
網上,還有一段夫妻對話截圖,這套路段位有點高:
document.writeln('
關注創業、電商、站長,掃描A5創業網微信二維碼,按期抽大獎。
'); document.write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