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39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創新,金融行業業態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革,從前幾年“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到近年的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金融科技”,這些都在說明科技正在重塑金融行業。不過,技術鞭策金融創新,為金融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也給行業的競爭以及監管帶來了新的壓力,尤其是數據資源被濫用、侵犯個人隱私,網絡安適隱患、業務風險外溢等問題日漸顯現,不但使得從業者保留環境日漸惡劣,同時也給金融安適帶來了新的挑戰。事實上,金融科技的潛在風險點早已引起監管層和業內參與各方的重視。
5月26日宜信在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舉辦一場名為“科技讓金融更美好”的沙龍,他們試圖用金融科技重新詮釋金融與生活的關系,并提出“未來生活、未來金融”。會后,FT中文網專訪了宜信CEO唐寧,就“金融科技時代的思考?如何鑒別金融科技真偽創新?如何理解當前中國金融科技監管思路?宜信在整個行業發展過程中飾演怎樣的角色?”等問題,唐寧分享了本身的不雅觀點。
本年5月中國央行、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先后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金融科技專業委員會。有專家指出,此舉旨在適時制定金融科技發展戰略規劃與政策指引,有助于引導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正確使用。
對此,唐寧體現,從監管角度看,金融監管與創新并不矛盾,但是不須要的監管必然會阻礙創新。目前業界已經有種共識,即在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的支持下,中國的金融行業將變得更加包容、高效和可觸及,而業界和監管層只是從差別的角度努力促成上述目標。回想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阿誰時候很多人認為互聯網是不是從此消失,但是今天的實際情況似乎超乎了這些人的想像,無論是網絡信貸,還是金融科技,它們均處于一個持續高速發展后盤整或者階段性調整的時期,隨著監管的完善和規范,使得行業更加健康的發展,對于宜信這類從業者而言,無疑是非常愛護保重的。
與此同時,像眾籌、智能投顧或者智能保險、監管科技、區塊鏈等等,這些細分的領域還處于差別的發展階段,還處在一個產生的過程中,我非常期待監管層能實施智慧監管,多傾聽行業的聲音,了解行業實際的運作,所謂的監管原則并不該該是在成文的監管條例規則落地后才出現的。事實上,2017年被不少人稱為“金融監管年”,近階段監管層也在采取非正式的約談來傾聽來自行業、民間差別的聲音。這是一個好的趨勢。
從最初的互聯網金融到現在的金融科技、智慧金融,這個行業總會出現新的概念、新詞,讓大眾有些“發暈”。對此,唐寧認為,其實如何叫法并不是特別重要,關鍵在于它的核心要義是什么,如果是通過模式創新、技術創新讓金融更美好,更加便當、可觸及、低成本、高效,那么怎么稱呼它都可以。別的,從某種角度講,金融原來就是技術驅動的行業,現階段因為新興技術的涌現,使得一些新型的模式倍受關注,大眾可能更重視技術能夠給金融帶來什么,從這點看無疑對行業是利好的,因為金融素質上自始至終都是不停利用新技術使自身變的越來越好。
宜信作為一家從事普惠金融和財富辦理的金融科技企業,它應該有著清晰的戰略定位,但同時業內同類金融科技公司數以千計,如何鑒別這些金融科技企業的真偽創新呢?
對此,唐寧體現,關鍵要看這些企業的本色是什么。以網絡借貸行業為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有了相應的規范和監管格局,相關企業只要合規開展業務就沒有問題,包孕網絡借貸平臺是什么樣的人在經營,是不是有相應的風控經驗,核心團隊是不是長期辦事于該組織等等,這些都是業務的本色。再以智能投顧為例,其核心要義就是需要一個資產配置的組合,能夠滿足跨地域、跨國別、跨資產類另外科學邏輯,如果得出的結論不能滿足上述邏輯,就要對它是否是智能投顧打一個問號了。
回到宜信,在其11年的發展歷程中,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崛起,行業競爭和監管壓力始終存在。唐寧體現,宜信制定的戰略目標非常清晰,且安身于長期趨勢,但在戰術層面曾出現過一些焦慮。
對一個公司而言,每5年應該重塑一次,并不是指將之前的全部拋棄,但是會有很大的差別,好比采用差別的方式辦事同一客戶,或者過去的業務只是現在業務的一部分,光有創業激情是不夠的,持續創新求變才是企業長期發展的基石。 基于客戶的需求也是非常明確的。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客戶為先,通過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滿足客戶需求,這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邏輯。此外,金融科技行業并不是一個贏家通吃的行業,從業者們完全可以通過行業共建共贏的邏輯,將模式創新、科技創新驅動的金融能夠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