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37
前文講到為什么做會員體系和應該從哪里入手。本篇為續篇,文中所涉關鍵信息均已脫敏。
未閱讀上篇文章的伙伴們請看這里:《P2P會員體系從0到1:會員體系的建立該從哪里入手?》
先把當時粗略成形的框架貼給大家,下文中將一點點分解。
會員體系框架:
別的要謹記的一句話:所有跳出前置條件講結果的類比都是耍流氓。
公司配景:公司整體上算是一個集團,下設獨立核算的四個版塊,目前除了P2P版塊盈利外其他版塊均虧損。P2P當前有五個理財類型,除活期理財(投資10日可變現)外,其他產品最短的是90天,同時每個理財產品投資是有上限的。
三、會員體系建立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接到任務就會碰到以下情景“這是XX的,這個樣子就行,照著抄”。
多少“產品人”在做事的時候就跑到競品那去看一下就開始動手畫原型。借鑒可以,但是必然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連結專業上的獨立性,同時也是對你所從事職業最起碼的尊重。個人一直有個想法就是:我必然是公司這方面最專業的,否則何必花錢請我?既然我是最專業的就不能人云亦云。
成為會員的條件-會員分級依據成為會員的衡量依據必然要基于階段內戰略上對會員體系的核心訴求。
公司沒錢了,再沒進賬大家都得吃土,,這個時候賺錢就是最核心的…公司賬上沒錢了,但投資機構再幾個月就要做盡調了,這時候可能運營數據是最關鍵的…至于階段內戰略核心訴求是什么,大家各自發揮吧。但必然記得有一點,想措施連結本身和須要決策人以及行業市場上的信息對稱,這是所有正確決策的基本前提(我在這里有著血淚史般的教訓)。
按照我們平臺自身訴求,分級依據設定為:個人賬戶連續30天的待收金額(不計產品A1)
在此需要考量的有:
分級依據是否相對公平分級依據是否覆蓋全部用戶分級依據是否有漏洞-防作弊、防羊毛黨分級依據適用性是否較廣-短時間內分級依據不適合大改動談到會員分級,就會有人聯想到積分。目前現在市面上P2P平臺中會員、積分體系大概分為幾種:
單一積分體系類型,通過積分值劃分會員等級會員等級和積分等級彼此獨立,無任何干擾會員體系與積分體系融合,兩者彼此滲透、融合三者各有利弊,通過幾個實例幫手大家理解這個問題。
例:上文中會員判定依據括號中表白了“不計活期理財”,實際后臺數據統計很多投了幾十萬元的活期理財用戶且持有時間大于30天,由于各種原因選擇了活期理財(看重靈活性、缺乏安適感等多種原因)。
上述分級依據對這部分用戶就不公平(當然這里還有其他原因),如果想在評級上公平,則需把在活期理財產品的投資進行換算可對比,通常采用“年化投資金額”,概念等同于年化利率。但隨之而來的是用戶對這個名詞的接受度以及理解能力…
加入積分后,可將投資行為對應到相應的積分,而通過積分去衡量會員尺度。但這也只是衡量了投資行為這樣一個用戶行為。我們可以將更多的用戶行為對應用積分量化,從而從更多維度綜合衡量用戶價值。
單一的參考維度相對粗糙不全面,多維度細分量化每個用戶行為會更細致公平且更加多的層次。
為了便利大家理解再舉例:
當一個投資機構對某個需要融資的公司需要衡量年營業額、毛利潤、毛利率、團隊組成結構…評價一個APP的市場表示需要考慮用戶量、日活、月活、日均使用時長、市場占有率…想想周邊女性選擇結婚對象時是不是會考慮身高、年齡、顏值、工作、車、房…會員等級劃分會員分級需要產品經理拿到數據之后用已定衡量尺度進行分析,不雅觀察在各區間用戶占比?我暫沒發現被驗證的結論來指導如何劃分,個人采用金字塔模型來劃分。至于為什么采用金字塔模型這個在這里不適合講,如想了解更深建議看些關于歷史、社會學書籍。如下圖所示(由于機密性問題隱去了具體數值),我個人分析的時候設置的金額區間是按照投資數據來定的,因為不是等分區間,所以無法看出具體的規律,但是如果按等分區間劃分的話用戶投資金額與人數之間是呈金字塔狀的。
上一篇:淺析批量導入的功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