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34
頭部內容固然有價值,但未來更大的機會在于長尾內容的生產和分發。長尾內容的分發門檻很高,取決于內容平臺能否幫長尾內容的生產者找到他們的真正用戶。
2017年6月上旬,一批娛樂類自媒體賬號,因違背相關法律法規和用戶協議被內容平臺永久關停。
中國目前最主流的幾個內容平臺,完成了一起集體“凈網”。
此前,中國的內容創業創富神話不停出現,“內容創業”也成了投資人口中的熱詞。各大平臺紛紛出臺現金補助政策,拉攏優秀創作者。
市場上的內容分發平臺已出現至少十幾個。一線平臺有企鵝號、大魚號、百家號、頭條號和一點資訊的一點號。尤其是BAT這三家互聯網巨頭,對內容行業砸下重金。這是因為,內容已經成了新的流量入口和新的消費業態。
現在,盡管面臨不確定的風險,但各家平臺并沒有停止爭奪內容生產人才的動作。
千人萬元是標配
對創作者來說,這是一個有人吃肉、有人喝湯的殘酷戰場。有人能在百家號實現月收入三十多萬元的廣告分成,也有人幾個月只拿到十幾元的分成。
幾大內容平臺的廣告內容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內容平臺方運營的信息流廣告,即差別信息之間夾雜的廣告鏈接,往往會打上“廣告”或“推廣”字樣。另一種是創作者文章內部的廣告鏈接。
前一種廣告的收入幾乎都被平臺方拿走,這部分廣告占了整個廣告收入的大頭。后一種廣告,總體收入很少,而且由平臺方和創作者按比例分成。
一位要求匿名的某內容平臺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坦承,注意力資源永遠是一點點,大部分創作者收入寥寥甚至沒有收入,真正賺到錢的,一是那些能創作出爆款文章的優秀內容生產者,二是那些被各大平臺“包養”起來的創作者。
實際上這兩類人又都是一類人。一位剛從傳統媒體轉型做內容創業的匿名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不管你是否看得上每個月1萬-2萬元的“包養費”,只要你沒被納入內容平臺的扶持計劃,再好的文章也很難拿到流量。即便拿到很高流量,也不成能拿到太多廣告分成。
今日頭條的“頭條號”是最早一批內容分發玩家,也是最早推出補助政策搶奪創作者的玩家。
頭條號運營負責人吳達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數據是,截至2017年3月底,頭條號賬號數量超過60萬。
2014年的版權風波,讓今日頭條意識到必需要有本身的內容源。2015年初,今日頭條開始大舉吸引內容創作者入駐。這年7月,吳達加入今日頭條,當時頭條號只有3萬個擺布。
吳達入職后,公司高管趙添讓他先開一個發布會,讓外界知道今日頭條打造內容平臺的決心。在這次發布會上,今日頭條頒布頒發了兩個自媒體扶持計劃,一是“千人萬元”,二是“百群萬元”。前者針對個人創作者,選一千個人,為每人每月至少提供1萬元現金補助;后者針對機構創作者,為每個機構每月至少提供2萬元現金補助。
吳達說,之所以定一萬元,是考慮到這筆錢可以滿足一個創作者一個月的基本生活開支,以便讓作者專注創作。
在選擇補助對象時,頭條號的原則是用戶申報為主,編纂發掘為輔,重點補助變現能力不夠強的創作領域(歷史、體育等)。對于科技、汽車這類作者變現相對成熟的內容領域,只選擇少量優秀頭條號進行補助。
吳達透露,目前拿到補助的頭條號,從數量上由多到少別離是文教(文化、歷史和教育)、體育、視頻、生活、娛樂、軍事和財經、科技。目前頭條號平臺上累計有九百七十多人申請到了“千人萬元”扶持資金。千人萬元和百群萬元計劃,每個月的總補助金額近一千萬元。
“千人萬元”后來成了幾大內容平臺補助政策的“標配”,主要的不同是在補助對象的選擇上。
以阿里旗下的大魚號為例,它在選擇扶持對象時,沒有采取人工和簽約模式,而是靠機器來進行大數據分析,從內容原創度、內容質量度、用戶關注度、創作活躍度、內容垂直度等差別維度拔取優秀創作者。
UC創作平臺總監吳越是一個產品經理出身的90后,目前主要負責“大魚號”。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有時候機器挑出來的賬戶,并不是大家熟悉的頭部賬戶,但文章評論、用戶反饋和停留時長都很不錯。
大魚號扶持對象每個月考核一次,每個月名單都會有不小變革。吳越透露,截至目前大魚號放出了7111萬元大魚獎金。
下一篇:三個步驟,解決設計中的“死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