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29
就在我們自以為了解亞馬遜(Amazon)的時候,它讓我們吃了一驚。我們習慣于看到一家電商通過大幅降價搶走實體店鋪的生意。它現在決定收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后者是一家美國高檔超市連鎖店,面向的是買得起高級奶酪和魚的顧客。
根據我們的想象,如果亞馬遜想進軍實體店,它可能效仿投資50億美元拓展其美國折扣商店的德國非上市零售商阿爾迪(Aldi),或者直接挑戰沃爾瑪(Walmart)的3500家售賣食品雜貨和五金產品的超級購物中心(Supercentre)。但實際上,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將通過以137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進入高端食品雜貨市場。
這要么表白貝索斯迷失了標的目的,要么表白許多人對亞馬遜的看法出了錯。實際上,與其說亞馬遜是一家折扣電商,還不如說它是一家龐大的便當店。貝索斯的總體規劃是通過降價或者將商品簡單地送達,來讓人們的生活容易一點。
收購全食超市的交易讓人想起的不是沃爾瑪、阿爾迪或者美國最大的傳統超市克羅格(Kroger),而是一家歷史遠比它們悠久的公司:大西洋和太平洋茶葉公司(Great Atlantic and Pacific Tea Company,簡稱A&P)。A&P是美國超市的前身,它將高效科技與商業街食品雜貨店結合起來的方式,為理解貝索斯的想法提供了線索。
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經濟學教授保羅?埃利克森(Paul Ellickson)體現,在A&P誕生之前,美國人在小城商店購物,這些商店“往往經營散漫”,進貨渠道“由各種批發商和中間商組成,錯綜復雜、充滿敗北”。
與如今的亞馬遜一樣,A&P在20世紀初顛覆了這一切。在1913年,它在各條商業街上開了“經濟店”,通過本身的倉庫網絡和送貨車供貨。它提供自有品牌的商品,這些商品更加新鮮,并且不那么可能斷貨。A&P在1930年擴張到1.6萬家門店——規模經濟讓它得以用低價打敗非連鎖商店。
亞馬遜
進軍線下實體雜貨店的亞馬遜
亞馬遜已經憑借線上模式的成功顛覆了傳統的零售市場,如今它準備在更靠近對手主場的地方發起進攻。
它最終受自身成功所累。中小型商店展開游說、要求限制A&P,1936年出臺的《魯賓遜-帕特曼法》(Robinson-Patman Act)禁止價格歧視以打壓打折。A&P逐漸走向衰落,被克羅格(Kroger)和Safeway在倉庫區建造的、遠離商業街的大型超市取代。
但亞馬遜和全食的聯手表白,歷史開始重演。超市自己的發展已經到了頂,沃爾瑪經營的大型郊區門店、歐洲的家樂福(Carrefour)和樂購(Tesco)就代表著它的巔峰;許多顧客正在尋找替代選擇。亞馬遜收購全食是一場試驗而非解決方案,但這筆交易饒有趣味。
在一個技術正在改變零售規則的時代,超市的優勢正在釀成其劣勢。超市憑借兩點降低了成本和價格,一是將從豆子罐頭到鮮魚鮮肉等許多種商品集中在同一個地方,二是說服顧客承擔了終端派送成本。他們驅車前往商店,裝滿購物車,一次買下所有東西。
現在技術讓我們有措施“拆散”傳統超市——以差別方式銷售差別的東西。顧客可以更愉快且有效地配置閑暇時間,而不必一次買齊大量家居用品、意大利面、大米以及鮮魚。常購商品可以網上下單、直接派送到家,把時間留給親自挑選最優質的產品。
當然,實際情況會復雜一些。一方面,人們的購物習慣和便當感因居住地差別而有所差別。英國Ocado和美國FreshDirect等食品雜貨電商在城市里生意最好,因為人們害怕驅車去超市會遭遇堵車。在郊區,驅車前往沃爾瑪或者克羅格門店往往更容易些。
購物習慣還取決于收入。全食和喬氏商店(Trader Joe's)等連鎖店吸引的是這樣的顧客:買得起新鮮有機食品并能支付較高價格的人。他們也可能是忙碌的專業人士——如果食品新鮮并且品種也多,這些人也可能在網上買。
食品雜貨電商的挑戰在于,很難兼顧新鮮度和多樣性——如果它們只銷售一種西紅柿,那庫存周轉將非常快,東西將非常新鮮。如果它們銷售20個品種的西紅柿,顧客的選擇余地更大了,但西紅柿呆在倉庫里的時間就會更長。生鮮食品的供應鏈比非易腐品的供應鏈更棘手,成本也更高。
亞馬遜已經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的城市試著推出了在線食品配送辦事——亞馬遜生鮮(Amazon Fresh),現在它明顯已意識到,本身也需要實體網點。亞馬遜必需擴張,,以實現奧緯咨詢(Oliver Wyman)合伙人克里斯?貝克(Chris Baker)所說的“數量、周轉和新鮮度之間的良性循環”。
目光越過收購全食的交易,可以看到如下誘人的前景:一個21世紀的A&P——龐大而高效的零售企業,將各種新鮮的廉價食品雜貨送到規模不等的實體網點,或直接送到消費者家中。這將是終極的便當店,我想貝索斯知道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