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27
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長征五號是我國最新的重型火箭,技術性能比肩美國主流的宇宙神5和德爾塔4,承擔著未來多項重要發射任務。
雖然,航空領域失敗在所不免,但是這么重要的型號出現問題還是很令人惋惜的。
發射失敗,不免就要找原因,于是,關于航天人才流失,待遇不足的問題就被找了出來,其實,這些問題存在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只是過去航天發射成功多失敗少,這些問題在光環下被無視了。而關于航天人才骨干流失的問題,有人把互聯網公司揪了出來,說互聯網公司收入高,大量航天人才是去了互聯網公司,所以火箭發射的人才難以保障,成為發射失利的重要原因。
火箭發射失利,互聯網公司應該背這個鍋嗎?我們來看一下。
一、人才流失只是部分原因
關于火箭發射失敗,人才骨干流失的問題不容忽視。但是人才流失,待遇不高并不是直接原因,不是說人才待遇好就不會發射失敗了。
現役世界上和長征五號同一級另外火箭有俄羅斯質子-M火箭,它失敗過10次,成功率90%;歐洲的阿利亞納-5火箭,它在第2次和第5次發射時失敗過;美國的德爾塔-4火箭,它在第4次發射時入軌失敗;現在媒體熱潮的互聯網科技公司,Space-X的獵鷹9全推力火箭也曾經在2016年的射前發生爆炸。
長征五號這個級另外火箭推力大,技術要求高,很多對中國航天來說都是全新的技術,原來就是不能保證發射100%成功,失敗幾次是很正常的。
并且從這次發射的時間擺設看,,距離上一次發射時間太短,為了趕時間節點,各方面都是超負荷在運轉。一線技術人員無力對時間節點提出意見,只能加班加點全力保障。而航天行業,只要有一點點疏漏,就是發射失敗的重大損失。
至于,一線人員責任重,待遇不高,人才流失,這種情況已經有好幾年了。以前的發射在這種情況下也成功了,所以這次發射失敗,不能把直接責任算到待遇上面。
二、人才流失是互聯網公司的鍋嗎?
發射失敗的直接原因刨出去,我們只看人才流失問題,是因為互聯網公司待遇高導致航天人才流失嗎?
誠然,不少航天行業的骨干去了互聯網公司工作,但是也有很多人去的是手機企業、通訊企業,汽車企業。無非是航天專業的軟件控制人才,可以比較便利的轉型到互聯網行業寫代碼,而硬件方面的人才可以比較便利的去轉行做手機、通訊、汽車的電子部門。
這些行業轉行相對對口,在90年代蘇聯解體之后,有蘇聯火箭專家去華爾街做金融行業,因為當時興起的金融工程對數學要求高,這些專家可以轉行。
航天人才轉行,去干的是收入相對較高,本身又能轉的了的行業,互聯網行業只是恰好符合這兩個特征,如果沒有互聯網行業,也會有另外行業,不能讓互聯網來背這個鍋。
核心問題在于,為什么作為大國重器的航天行業留不住人才?航天行業平均年齡28、29歲,而它們招收的大多是25歲以上的碩士生,就是說一個人來了兩三年,就要考慮離開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三、核心問題在于體制內待遇
其實,在所謂大國重器的行業里面,人才流失嚴重的航天還算是待遇非常好的了。軍工、航天、重工……這些年一線從業人員的收入都不高。
在大飛機起飛的時候,在某問答網站上,有上海姑娘說,她相親過一個大飛機的從業人員,雖然姑娘尊重他為國家的努力,但是為了現實還是放棄了,一個一輩子工資買不起一套房子的男人,姑娘要嫁給他是需要勇氣的。
北京航天的一線工作人員有同樣的懊惱。高學歷結業后去為國效力,然而兩三年后,就面臨著買不起房子,結不了婚,生不了孩子。
不消說立足立命,安身之地都沒有。而涉及保密,工作時間越長跳槽越難。于是航天部門就成了工作幾年換北京戶口的過渡地點,從業人員也就永遠年輕了。
以前計劃經濟,各個行業收入都差不久不多,航天有國家各種福利待遇,,實際生活水平是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為國效力至少衣食無憂,立足立命,不想發財,愿意為國效力的人干的是事業。
如今市場經濟,各種福利待遇越來越少,特別是比來兩年連端午節發粽子都要斟酌再三。體制內的福利消失了,一切都要市場化解決。
而市場化的薪酬,體制內單位受制于各種制度,水平不高增長緩慢。一線人員入職尚可,但是工作幾年后,面臨家庭問題時就難以繼續奉獻了。比來兩年一線城市房價暴漲,這個問題越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