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19
注:筆者在用了 40 多款陌生人社交軟件之后,結合目前業內的一點風向,總結出一點理解陌生人社交產品的心得,希望能給你一些幫手
談到社交產品,人們往往摸不著頭腦,因為相較于電商產品,音樂產品等,各種各樣社交產品形態差異太大了,社交的賽道也太多了:圖片社交和視頻社交、性格社交和顏值社交、即時社交和異步社交、知識社交和游戲社交……筆者今天想要談的是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主要是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賽道上,有微信和QQ這兩座大山堵在其他產品前面,而陌生人社交的賽道就擁擠和精彩的多,其中的典型代表有陌陌、快手等。
在進入正文前,我們先要弄明白社交是什么?
社交的素質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互動”,不管哪一個社交產品都逃不開這兩個環節,而社交產品的核心就是連接人與人,,這就也就區分了社交產品和一些“社交化產品”:好比知乎上也有用戶之間的點贊,投票,但是這些互動最核心的目的是塑造平臺的內容(內容排序權重、保舉等),所以知乎是一個內容產品,只是帶有較強的社交的性質罷了;而快手作為一個短視頻內容平臺,往往被視為社交產品的原因,也是因為其內容分發機制(強調將流量分給普通用戶而不是最熱門內容)、對互動的強調以及不做內容分區等產品機制,決定了產品的核心還是鏈接人與人,短視頻只不過是鏈接過程中的一種信息媒介。
弄清楚了社交的素質,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就將以“關系”和“互動”為關鍵線索,對陌生人社交產品進行拆解,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的建立關系邏輯的差別之處:為什么陌生人社交產品應該是社區的形態、為什么陌陌們紛紛發力短視頻?
被社交效率和關系結構所決定的互動模式:為什么社交效率是陌生人社交的命門、為什么社交直播就不行了、為什么視頻快聊將成為標配、游戲社交究竟解決什么問題?
一. 建立關系的邏輯是根本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看起來是根據產品上的用戶的熟悉程度進行的區分,然而這兩條賽道上社交產品的根本區別,在于其為用戶“建立關系”的邏輯差別:熟人社交產品上,用戶本來就是有聯系的,用戶是將自身帶有的關系沉淀到產品上;而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用戶并不存在“原有的關系”,A與B建立關系需要讓A先發現B,進而決定與其建立關系(以及B允許與A建立關系——不拉黑、允許follow或通過好友),那A為什么要與B建立關系呢——是因為A在“發現”B的過程中看到的B的信息:B長的好看orB個人有趣orB與A的有相似的地方(人生經歷、性格、喜好)……反正不管是什么,產品需要為A展現B的信息。
1. 社區是種一定
陌生人社交平臺讓A發現B的方式很多,但無外乎這三種方式:讓用戶先填寫一些信息(興趣,星座等)——然后進行保舉和匹配,好比微博;或者直接向用戶展示首頁的內容(信息),再引導用戶關注內容背后的“人”,或者二者雜糅。但這兩種方式之后,都會將用戶導向內容社區里,因為只有在開放性的社區里用戶才能更有效的“看到”他人,發現他人的信息,決定與這個人互動+建立關系(關系可以是長久的也可以是短暫甚至瞬時的)。
當然這里存在一個異類——沒有社區的探探。探探的匹配機制也是基于用戶的信息進行的保舉,然而保舉之后需要用戶互贊才能匹配,匹配之前不能產生互動,甚至你都看不到誰贊了你——匹配成功靠顏值和運氣。在探探上就更不消談社區了,可消費的內容就只有匹配上的人的“伴侶圈”,封閉得不像陌生人社交。
前一段時間有個段子很火:“互刪拉黑,漂流瓶聯系吧”,這種表達的原因是“漂流瓶”社交效率低——完全靠天收,而探探,不就是一個圖片版的漂流瓶嗎?只是探探用LBS、興趣喜好、經歷手段等必然程度上提高了匹配效率,另一方面“顏值社交”的圖片形式可以讓用戶有耐心一直“劃”下去,但社交效率還是太低了。探探能做到今天這個體量,是因為它將這種一對一的互贊匹配模式堅持到了極致,有效制止了騷擾,使用體驗很好,尤其對于女性用戶來說,所以自然會博得它的一部分市場,然而受制于效率低下,這種形態的社交產品池子不會太大,天花板不會太高,這么多年這種形態的陌生人社交產品也只有探探很好地活了下來。(這種形態還存在變現難的問題,不做展開)
2. 短視頻,用戶信息展現的極佳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