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17:38
很多年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凡存在過的,必留下痕跡》,我曾信心十足地認為,由于Web開放互聯的特性,由于搜索引擎和其他Web索引和緩存技術的日益強大,任何內容,只要它曾經在互聯網上出現過,它就永遠存在于互聯網上了。一些企業動用強大的公關力量,讓一篇倒霉于本身的報道從所有媒介上徹底消失,仿佛它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這種事情以后再也不會發生了。
早在 1997 年,我曾經做過一個網站,softmag.com,是我當時所在的《軟件》雜志的在線版本。域名是一位在美國的伴侶資助注冊的,辦事器放在紐約世貿中心大廈頂層的機房里,我在地球另一端的北京,一邊學習HTML和辦事器的相關知識,一邊完成了網站的搭建和內容的更新。 1997 年 6 月 22 日,我最后一次更新完這個網站,,管理了離職手續,然后跑到深圳去圍不雅觀香港回歸。后來接手雜志的人,也沒有繼續更新網站,所以阿誰網站一直停留在 1997 年 6 月 22 日我最后一次更新的狀態。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國遭受恐怖襲擊,世貿中心的雙子塔在遭到兩架客機撞擊后坍塌,舉世震驚。后來美國的伴侶告訴我,就是在那一天,曾經的softmag.com和世貿中心的雙子塔一起,永遠地消失在厚重的煙塵中。
但是,一家名為互聯網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的非營利機構,用它的網頁時光機(Wayback Machine)辦事,永久地保存了softmag.com曾經存在過的每一個字符,讓我在 20 年后仍然可以拜候我當年所做的一切。這件事讓我由衷地感慨,人類文明的傳承,再也不會因戰火、意識形態和其他莫名其妙的原因,遭到焚毀和踐踏了。我相信,互聯網有著驚人的、不成撤銷、不成毀滅的記憶力,它比石頭更硬,更持久。
互聯網檔案館生存的 1997 年的《軟件》雜志網站
后來,像是一個諷刺,《凡存在過的,必留下痕跡》這篇博文在我的博客上已經找不到了。由于運營阿誰博客辦事的公司,早就放棄了這項業務,連結那臺辦事器繼續工作已屬不易,數據的完整性就不要想了。不過這篇文章并沒有完全從互聯網上消失,當時有些人、有些網站轉載了我的文章,所以現在我有機會從別人那里重新找回來。
有很多曾經存在過的內容,如今再也無處尋找。我有不少伴侶,當年曾認真地在微軟旗下的Windows Live Spaces,或者國內的博客辦事商Blogcn的網站上記錄所思所想。后來,微軟關閉了Spaces辦事,Blogcn轉向收費,那些伴侶曾經寫下的文字一夜之間消失了,我都不知道該去哪里找。這讓我非常惆悵,過了很多年我仍然記得我從那些文字中感受到的溫度和氣息,我無法假裝它們從未存在過。
從 2004 年開始,迄今十多年的照片都被我存放在Flickr,即使它被墻擋在外面,也阻擋不了我對它的依賴??墒俏也恢繤lickr能存在多久,當年Yahoo收購了它,我并不開心,但心想Yahoo這么大個公司,總不至于關掉它吧?Yahoo倒是沒有關掉Flickr,但把本身的全部互聯網業務給賣掉了?,F在我不知道Flickr的新東家Verizon會對它怎么樣,我發現我對永存這件事越來越沒有信心了。
Web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鏈接,數不盡的交叉鏈接,構成了一張空前的信息大網。但是,當我重新拜候我十幾年前的博文,那些我精心插入的、引以為傲的、表現互聯互通精神的外部鏈接,絕大部分指向了404——它們無聲地消失在時間的背后。想想當年我還鼓吹“與其轉載,不如鏈接”呢,真是汗顏。
我本身的博客如今已經充滿了404
為了對抗互聯網的易逝性,據說Twitter將每一條推文都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建立了一個永久的備份,即使發推的人本身刪除了他的某條推文,它也會生存在國會圖書館的檔案里。哈佛圖書館創新實驗室則通過一個款名為Perma.cc的工具,讓人們可以為任何現存的網頁建立一個永不失效的引用鏈接,后人不會再面對一堆死鏈。
上一篇:談談用戶體驗設計中的“分步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