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17:25
判斷流量渠道價值,無論是用作產品獲客還是品牌宣傳,最根天性的指標還是要回歸到“利潤”上。 好比很多公司做品宣,看的是百度指數有沒有增長,個人感覺不太合理,市場作為一線拳頭部門,所有工作的最終結果都要落實到企業利潤的增長上,廣告投了半天,一堆人知道這東西,但CAC沒降下去,利潤同比之前也沒增長,那結果等同于零。 只要是線上流量,無論渠道再怎么變,最終都要遵循廣告產品的投放邏輯。 渠道能給產品帶來的價值反應在“利潤”上,則: 利潤 = 收入 - 成本 那么套在一個貸款產品上: 利潤 = (總放貸額 × 平均利率)- (獲客成本 + 風控成本 + 壞賬成本 + 催收成本) 在細分: 利潤 = (放貸用戶數 × 平均放貸額 × 平均利率)- (單放貸用戶獲取成本 × 放貸用戶數 + 放貸額 × 壞賬率 + 風控成本 + 催收成本) 衡量渠道價值,有3個重要指標: 量級(有效用戶數量),即公式里的“放貸用戶數” CAC(單有效用戶獲取成本),即公式里的“單放貸用戶獲取成本”,因為貸款產品,“放貸用戶”=“有效用戶” LTV(平均單用戶供獻的總利潤),即平均單個用戶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總利潤。 因為貸款產品有壞賬、重復借款、貸款期限的影響,相對于其他互聯網產品,渠道的LTV計算并不容易,一般就估算個大概。公式的話等于這個:
如果產品的獲利不是對用戶一次性收割,用戶可以進行復購,則拉低CAC,將省下的錢獲取更高的“量級”,從而拉高LTV,創造更多的利潤。 當渠道的 LTV > CAC 時,這個渠道ROI為正,是能夠創造利潤的,LTV/CAC最多的幾個渠道,拿到預算內的最高量級。 當渠道的 LTV < CAC 時,這個渠道ROI為負,是虧錢的,看渠道具體特型,要么優化廣告投放,要么直接放棄。 所以本渣渣現階段認為,線上廣告投放邏輯,就是計算出每個渠道的CAC、量級、LTV,然后制定出投放組合,達到降低CAC,,拉高量級,帶動LTV增長的結果。 而降低CAC,除了放棄劣質渠道和優化廣告之外,還可以對流量進行多次販賣。 因為只要花錢買了流量,就會有創造不了利潤的流量進來,而買這部分流量的錢是白花的。將買過來的流量收割完后,打包在賣給其他產品,通過賣流量獲得的利潤反補買流量的成本,來拉低CAC。
“量級”和“CAC”是市場人員相對可控的兩個因素,通過四象限來劃分渠道類別:
第一象限“高量級、高CAC”是“主流渠道”,如信息流、ASO、SEO、SEM等,需要做的是“優化”,通過優化來降低CAC,拉高量級,但CAC再怎么低,都不會低于行業臨界值,只能加大預算,獲得更多流量,此時便需要出去尋找新渠道。
第二象限“高量級,低CAC”是“紅利渠道”,如早期的微信公眾號、早期的SEO站群,沒有被過多商業化的流量凹地,處于渠道的紅利期。需要趁著CAC低的時候“猛投”,直到該象限的渠道轉移到“第一象限”。
第三象限“低量級、低CAC”是“補量渠道”,如部分DSP、聯盟、長尾流量等,需要做的是“控制”,一般補量渠道流量質量比較雜,加大投放后,可能往第四或第一象限轉移,需要按照數據反饋逐步控制投放組合及預算,到月底、年末可用作補量。
第四象限“低量級、高CAC”是“垃圾渠道”,如果非渠道優化出了問題,直接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