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企業都有一個名牌夢。在成為名牌之前,首先要做好
品牌推廣戰略和策略。企業品牌的具體推廣戰略,通常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企業形象;二是產品形象。宣傳這兩方面的內容,也經常與企業領導人形象密切關聯,比如海爾電器張瑞敏、格立空調董明珠、小米手機雷軍等等。這些名牌企業的公司、產品及領導人三者形象有機統一,很令人羨慕。
"90后"更在意某個具體產品
記得和一位做了20多年醫療用品的企業老總聊天,他為人低調,但很羨慕那些名牌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他的企業一直生存到今天,主要靠的是高科技含量的獨家產品:一種醫用膠系列產品。它能在十幾秒內快速粘合人體各種部位的創傷和手術切口,某種程度上可替代手術縫合,實際應用范圍很廣。但由于不可名狀的原因,這個利國利民的產品一直沒有大面積推廣出來,甚為惋惜。
實際上,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好產品沒有"羽化成仙",原因復雜各種各樣,但宣傳或傳播方面的不足,恐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筆者的經驗里,很多企業在制定宣傳策略的時候,特別是對于那些資金有限的傳統企業,總會碰到這樣一個兩難選擇:做形象廣告好還是做產品廣告好?看著那些大企業、大品牌在市場上"贏家通吃",人們都想著自己的企業有一天也能如此,因此,策劃會上,總能聽到這樣的大聲疾呼:"我們要樹立良好的公司形象";"我們的公司品牌一定要響亮";"我們要拍一部大氣磅礴的公司形象宣傳片";"產品廣告要打,形象廣告更要打"。人們認為,只要公司品牌樹立起來,企業產品自然也會隨之名聲鵲起,銷售業績自然會"水漲船高"。然而,這種思路在市場經濟初期的賣方市場階段可能是對的,策略可能是有效的,但如今在產品豐富無比的買方市場中,已經失靈。一項調查顯示,作為消費主力的"90后"們,實際上并不在意公司的名氣,而是在具體的產品上更講求"實惠"。
公司名稱只是品牌的外殼
那么,公司名稱算不算品牌?很多人認為:當然算啊。他們還用拿寶潔公司來舉例,也可能會拿中糧集團來舉例,因為,在他們的眼里,寶潔公司和中糧集團都是響當當的品牌。
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只是把知名度當成了"品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一個名字、一個商標,有了名氣就是品牌。在這樣的定義下,寶潔、中糧等公司名稱自然成為品牌,理由就是它們有知名度。
品牌專家認為,實際上,公司名稱很難獨立成為一個品牌,它充其量只是品牌的一個外殼。原因有三:
從品牌定位上來看,一個名字、一個商標稱得上品牌,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在消費者的心目中代表一個品類;二、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據一個清晰的差異化價值。比如,iPhone代表智能手機,格力代表空調,王老吉代表涼茶,這叫代表一個品類。寶馬占據"操控"、華為占據"技術"、海飛絲占據"去屑",這叫占據一個清晰的差異化價值。那么,從這兩個條件上來講,公司名稱能夠代表什么?對于多數公司來說,公司名稱無法代表任何一個品類,也無法占據任何一個清晰的價值。因為你并沒有一個具體的產品來依托。
第二、從品牌個性上來看,一個名字、一個商標稱得上品牌,也必須營造鮮明的品牌個性,要形成一眼就能認出的視覺符號或其他感知上的獨特風格。比如,可口可樂的瓶子,一眼就能
認出它是可口可樂;MINI的造型,一眼就能認出它是M I N I汽車;英特爾處理器的"等燈等燈",一聽就能聽出它是英特爾處理器。相比之下,公司名稱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中糧集團的個性是什么?除了LOGO以外一看就能認出它的視覺風格是什么?沒有答案。
第三、從品牌傳播上來看,一個名字、一個商標稱得上品牌,就必須對業績負責。也就是說,品牌傳播的目的,是占據一個價值,帶來一些銷量,賺到一筆利潤。這幾年,我們看到華為手機的傳播活動鋪天蓋地,感覺到華為手機無處不在。帶來的結果是什么?華為手機2017年銷量突破1億部,成為中國大陸銷量最大的手機品牌。如果華為沒有打產品品牌,只是做企業形象宣傳,能帶來這么大的業績嗎?不可能。
品牌傳播離不開具體產品的宣傳
離開一個個具體產品品牌,寶潔一文不值。近幾年,寶潔的日子不太好過,在多個品類上,業績出現下滑,即便采取諸多挽救措施,卻收效甚微。
如果"公司品牌"這一說法成立的話,拯救寶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形象廣告,做一些公司層面的宣傳就行。但是,實際上毫無用處。
寶潔業績下滑的根源是產品品牌的老化,缺乏品類創新,難以吸引新一代消費者。如果產品品牌老化的問題不解決,寶潔做再多的公司形象宣傳都無濟于事。
柯達的破產是因為"柯達"這個產品品牌無法再創造營收了,因為它所代表的膠卷這個品類消亡了;諾基亞的倒下是因為"諾基亞"這個產品品牌無法再創造營收了,因為它所代表的鍵盤手機這個品類已經消亡了;還有,東芝的破產、惠普的衰落、達芙妮的死亡、新飛的倒下、夏利的消失等等,都與旗下產品品牌的強弱息息相關。
所以,可以斷定:當所有的產品品牌都倒下的時候,寶潔公司將一文不值,破產是必然結果。
中糧旗下有很多產品品牌,諸如長城葡萄酒、家佳康豬肉、五谷道場方便面、福臨門食用油、金帝巧克力、中茶茶葉、香雪面粉、五谷豐登飼料、我買網等等。
稍加研究你就會發現,除了長城葡萄酒以外,幾乎沒有一個強勢品牌,就算是長城葡萄酒,銷量也只有張裕干紅的一半,甚至近幾年連一半都達不到了。其他品牌表現糟糕:五谷道場方便面被中糧收購后,壓根兒就沒有起來;金帝巧克力在中糧旗下莫名其妙地退出了市場;包括我買網,跟天貓、京東、唯品會等電子商務網站比,弱得太多。
這些現象說明:即使公司品牌很強大,也不可能拯救產品品牌。所謂的公司品牌就是一個名聲的外殼,它離開了具體的高質量產品品牌,就是一個空架子。甚至多年前的"秦池酒"、"三株口服液","三鹿奶粉"名氣都很大,產品品牌不行了,企業也就倒下了。
把90%的宣傳費用投向產品品牌
調查顯示,目前企業進行品牌宣傳,很多時候仍在沿用老方法,比如,某企業有100萬元的品牌宣傳預算,通常的分配比例是這樣的:60%的費用給產品品牌,30%的費用給公司品牌,其余10%的費用給企業家品牌。
然而專家分析認為,這種分配至少浪費了30%的資源(那10%的企業家品牌推廣暫不做評論)。正確的做法是:至少要將90%的費用投到產品品牌。因為,你用90萬推廣一個產品品牌,它可能會帶來500萬元的營收;如果你只用60萬做推廣,可能連200萬元的營收都沒有。
究其原因與燒開水很相似:你用90%的柴火燒一壺水,這壺水可能燒開了,但是你只用60%的柴火來燒,可能就燒不開這壺水。假如這壺水沒燒開,而你已經投入的60%的柴火也是浪費的。
現在的市場,是認知稀缺的市場,感性消費的市場,打響一個品牌越來越難。這個時候,宣傳的"刀刃"就是產品品牌,你必須把有限的費用使在刀刃上;因為,消費者從來只需要滿足其需求的產品,實際上并不需要形象光鮮的公司。
標簽:鹽城
九江
林芝
烏魯木齊
東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