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13:12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三年之際,河北燕達病院成為第一個開通醫保異地即時結算的醫療機構,這既與多部門協調有關,也和該院的各種特殊性密不成分。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指出,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國家戰略”的提出到現在已有三年。近日,地處河北、北京界限的燕達病院醫保異地結算正式作為試點,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在醫療領域的一大推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近兩年多持續跟蹤及近一個月的調查發現,作為首個醫保異地結算醫療機構,河北燕達病院有其特殊性,包孕地理位置、醫療資源對接、各部門協同支持等優勢。
河北燕達病院財務總監兼醫保辦主任郭更房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體現,醫保即時結算需要一個過程,各地醫保目錄、社保基金、政策系統等差別都需要協調。并且這一模式在京津冀其他區域全盤復制的可能性也較小,但其中的很多思路,可以為京津冀醫療協同發展提供經驗,如漸進式協同推進。
“我前兩天把醫保異地即時結算辦下來了,現在用的很便利,跟在北京的病院看病一樣,不消本身再墊錢了。”2月22日,在河北燕達病院門診大廳,一位患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體現。現在,很多患者已完成了北京醫保部門的異地安設申報及相關手續。
對此,郭更房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感嘆:“這個試點來之不易,經過國家發改委、國家衛計委、財政部、京冀兩地相關部門等多方協調,燕達病院才于2017年1月5日實施了醫保實時結算。”
郭更房介紹,由于燕郊人員構成、燕達病院地理位置等特點,醫保異地即時結算的剛需很強。
位于三河市的燕郊鎮,地處河北、北京界限的三角地帶,在北京通州區正東部,距離天安門30公里,其西部與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西集鎮、宋莊鎮隔潮白河相望。
而且燕郊的外來人口每年以10%擺布的速度增長,其中來自北京、天津兩地的人口最多,區域內常住人口近70萬,有超過30萬人擁有北京醫保。
但由于這些人的參保地在北京,河北與北京醫保沒有聯通前,在燕郊看病就屬于跨省異地就醫,需要先全額墊付再走手工報銷程序。
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國家戰略后,2014年年中,河北省人社廳披露將主動與京津兩地協調,加快推進醫保市級統籌,開展“暢通醫保”專項行動,分級推進醫保異地就醫費用結算。
2014年11月初,北京市衛計委發布通知,將燕達病院納入北京市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該政策主要針對燕達病院辦事半徑內的參合人員,包孕北京市通州、順義、平谷三個區的參合農民及居住在燕郊的京籍參合人員。
2017年1月5日,北京醫保打通,至此燕達病院成為“北京市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河北省直屬醫保定點機構”、“廊坊市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三河市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
郭更房坦言,燕達病院能成為京津冀首個醫保異地結算醫療機構,過程非常難,涉及國家發改委、國家衛計委、人社部、財政部及河北省多個部門。
“以醫保報銷票據為例,涉及異地財政政策,外地病院理論上不能用北京財政發票,財政部也沒有例外文件;并且河北票據是9位數,北京是10位數,需要兩地財政局協調,甚至河北印刷廠沒有配套機器,需要重新調試甚至更新。”郭更房舉例。
郭更房指出,出于上述各種特殊性,燕達病院才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的鞭策下進展順利,未來更多從區域層面推行醫保異地(即時)結算,而不是針對燕達病院一個試點。
2月23日,郭更房參加了由國家衛計委組織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跨省就醫聯網結報辦事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國家衛計委基層衛生司在前期舉辦8省互認的簽約基礎上,將異地就醫范圍擴大到31個省(區、市)的定點醫療機構。
“醫保異地即時結算要分幾步走,第一步,到本年年底解決長期派駐或長期異地安設人員;第二步,擴展至退休職工甚至一老一小;第三步,,達到燕達病院這種持醫保卡實時結算形式。”
郭更房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除了上述地緣、人員構成等因素外,還有燕達病院自己的醫療資源優勢。自2014年5月以來,燕達病院先后與北京朝陽病院、北京天壇病院、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病院、北京中醫病院簽訂了合作協議。其中,與北京天壇病院合作共建的“天壇·燕達腦科中心”就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配景下,與國家級重點專科病院合作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