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歷經潮起潮落,在 2011 年終于迎來第三次浪潮,8 年過去后,似乎所有人都已經能預見人工智能的未來。但正是這個時候,更應該冷靜下來想一想,該領域是否存在著泡沫?
6 月 28 日,由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長三角商會組織聯席會議理事會為指導單位,上海新滬商聯合會主辦,每日經濟新聞為戰略合作媒體的第二屆長三角民企發展大會順利召開。會上,新滬商聯合會輪值主席、亞商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陳琦偉首先拋出了這個問題:" 很多人都抱著急于求成的心態追著泡沫走,但當下人們最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人工智能的本質到底是什么,才能讓我們少走彎路。"
人工智能到了范式革命時代
牛津大學教授 Floridi 認為,人工智能、互聯網、5G、物聯網將會帶來劇變,而核心的劇變就是 " 界面消失 "。這會帶來怎樣的后果?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將其歸結為 " 認知重啟 "。
段永朝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出發,解讀了當下人工智能新環境。他認為,過去的認知假設是建立在對人、對自然、對人和自然關系的判斷上,在這個判斷中人是主體、外部世界是課題;但是今天,新的認知結構必須以連接社群、交互、共同體為基礎,相應的,當科技融入生活,人們更需要大踏步地想象 " 后天 ",在舊的認知基礎板塊作用下延長線思維,重新認識人工智能的內在邏輯。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對人工智能的觀點,是應該在實操中遵循 " 知其雄而守其雌 "(語出《道德經》,指 " 深知什么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 ")。
" 人們太容易人云亦云了,對 AI 的態度也是如此。" 韋青從兩個方向看待 AI,第一是 " 知其雄 ",首先要明確人的認知是基于感知,而機器的學習是為了能產生一種類似于意識的方法,幫助人做部分決策。
第二是 " 守其雌 "。韋青表示,過去幾年,說要做人工智能的數字科學家都在做數據,打個比喻,如果說數據是 " 食物 ",那么人工智能可以說是 " 基因很好的孩子 ",但如果沒有食物是長不大的。
談及此,另一個困惑油然而生:大數據背后的智能化臨界點到底位于何處?陳琦偉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2018 年上市公司屢屢暴雷,帶來的啟示是不健康的企業都會犯意外的錯誤,換句話說,要好好地管企業,則大量的數據采集、處理、決策過程將來或可人工智能化,人工智能甚至可以替代企業家的決策。
對此,段永朝分析道,與其焦慮機器何時會取代人類工作,不如思考人機如何分工的問題,尤其明確哪些權利最終會出讓給機器、哪些權利會始終把握在人手里。
數據驅動人工智能
在火山石資本創始合伙人兼董事長章蘇陽看來,將來幾乎所有領域都會代入 AI,大大提高人類對生活的追求水平,將來所有的行業都會用人工智能作為通用技術的平臺。
如今,人工智能已在醫療服務、智能駕駛、語音及圖像識別等領域應用落地。愛康國賓董事長兼 CEO 張黎剛在會上表示,AI 在中國醫療領域的應用會非???," 最主要的原因是被逼的 "。
" 中國缺醫生,并且分布高度不平衡,因此希望 AI 技術幫助醫療機構解決問題的需求尤其強烈。" 張黎剛創立的愛康國賓在 AI 領域的第一個應用項目是眼底攝像,他表示,中國最好的眼科醫生都在三甲醫院臨床做手術,而非體檢中心,那么如何保證診斷檢出率高,是體檢中心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而 AI 可以在幾分鐘內就可檢測出眼底的血管和神經情況。
而在汽車行業,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威馬汽車提出了 " 智能生命體 " 的概念。威馬汽車合伙人徐煥新回憶道,當 2015 年進入汽車市場時,電動化、智能化已成趨勢,于是會思考如此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再創一個汽車公司到底有多大的生存空間?作為汽車新勢力的一員,威馬汽車便將切入點定位于面向未來的自動駕駛和高度智能場景,構成與傳統汽車轉型發展的時間差,推出了電動智能汽車。
智能化離不開數據支持," 如果你的數據結構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先進程度,或數據采集尚未達到一定高度,就不要過早地談論人工智能。邊緣計算、5G、區塊鏈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技術解決的并不是數據本身,而是數據可信和實時存在的問題。" 在韋青看來,現在的數據并沒有按照人工智能時代所需要的數據結構來搭建。
韋青建議企業家要放下名名詞崇拜,更需關心人才、數據、行業統點和產業鏈搭建,用批判型的思維了解什么是 " 雄 ",再將數據結構、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存儲、數據分析真正落地。
標簽:上海
淮南
忻州
七臺河
社區通知